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通識科的重點是人文教養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1月25日

文史哲宗四大方面,最重要的基礎是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過去。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和往復興替,要傳承,不可輕忽,讓其消失。要給後世留下記憶。對歷史有認知,才會有榮辱觀,才會有使命感,才會激勵後繼的人。不斷總結,追求進步,持續優化,創造輝煌,讓文明延綿不絕。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貴重深植的養料,厚積薄發,循環向上,成為一種規律,一個方向。繼往開來,也就成為必然。這是血脈的延續,是國家的使命。為人子,要有門庭教養,為公民,要有國家意識。有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之人,才會善待同胞,尊重歷史,心懷家國,成為有擔當的人。這才是通識科的終極目標。

通識科要全面整頓,加入人文教養和國家安全的元素。教養教育,翻譯自英語的博雅教育,是「自由意志不為奴」的意思。中文通常翻譯為「通識教育」,有傾向把基本的人文價值觀和對個人修心養性的要求漏掉。我們在學校要推行的,與其說是通識教育,不如說是教養教育、博雅教育、生命教育,或環球視野教育。這絕對不只是更換一個學科名稱的問題。所謂研究通識科如何重新「冠名」,不但輕佻,更是惡搞。

通識和博雅都只是教養的一部分,是一個概念。教養是樹德立人,融匯通識和博雅,即博文約禮的概念。環球視野,是要追求樹立冷靜客觀的大歷史的目光和跨地域的眼界,這樣才能掌握全局,博古通今,建立敏銳思辨,不會被別有用心的宣傳欺騙,走向極端,甚至數典忘祖,被異化為政客的輿論工具。

敏銳思辨,不是所謂「批判思考」,不是擴大到凡事都要批評一番,以爭辯為時尚,製造立場對立和意識對抗。如果偷換概念,以為敏銳思辨是無立場的騎牆式辯論,那就理解錯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對抗和對立,無助互利共贏。只有釋出善意,才會有建立互信的基礎,然後誠懇對話,才會有建設性的合作,促進改革,不斷進步。

對下一代,醇醇善誘,春風化雨,軟的一手之外,還需要硬的一手,嚴加督導,循規蹈矩。對下一代,要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更有價值的未來,為他們打好穩健的根基。教養就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培育善良正直的性格。這些好習慣包括聆聽、表達、積極、勇敢、毅力、自律、珍惜、謙讓、信任、關愛、包容、誠實、合作、承諾、尊重、求知、感恩、付出。好習慣是寶藏,學會了就是有教養的兼具博雅和通識之人,這樣,做人處事才有堅實的基礎。

通識科作為一個名稱,不但偏頗,更已被標籤化,應該棄用。本人在日本留學多年,親炙東京大學的教養課程,深受啟發和感染,至今不忘。東京大學的教養科,有所謂自由七藝,是一種讓人自主掌握命運,成為自由之人的素養。七藝是邏輯、語法、修辭、音樂、天文、算數、幾何。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具備自主思考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貫通文理、本末兼思、博約相輔、探求真知,最終的目的,是正確引導求知者知識與素養的綜合回歸。梅貽琦做清華大學校長,前後共17年。他就是「通才教育」最有力的倡導者,而以德育(即教養和博雅)為基礎。他主張「知情志」三位一體,而以志氣及志向為本,志在家國,志在民族,志在人類文明。這就要求教育者「人齊五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就包含了「和平、理性、非暴力」。香港教育界流行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但忘記了HELP(歷史、倫理、文學、哲學),那就變成「HELPLESS」,沒有人文和德育,沒有教養和博雅,理工科也就迷失了方向。我們今天需要的不單是科技,而是創新要與科技結合。創新需要文理思維的交織,就要有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博雅教育和東方詩禮傳承的品德教育。這是我的經濟學啟蒙老師、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一貫堅持的治學理念。為了實現具有開闊視野,兼具高水準專業知識,有理解力、洞察力、行動力和想像力,且擁有國際性和開拓者精神的、各領域的,指導人格育成的教育目標,教育界就要堅守教養科,堅持向全部學生實施品德教育,塑造各行業的人才,甚至領袖。

教養科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學問、知識和精神修養,獲得創造性的活力,有充實的心靈,以學問為手段,對人情事理有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通過學習藝術和文史哲宗,提升人文教養的水準,在經營社會生活方面獲得與文化相關的,博雅的知識。

香港背負沉重的殖民地包袱,遺留下來一個沒有清晰價值觀的教育系統。在絕對化地理解「出版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學術自由」的錯誤思想指導下,不少觀念被刻意誇大,變成口號式的垃圾思維,是影響社會集體意識的癌細胞。香港是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典型,搖擺在東西方文化激蕩的漩渦中,有嚴重的身份認同問題。部分港人在被殖民意識的熏陶下養成的不自覺的自卑感,可以轉化為傲慢與偏見,造成戀殖的情意結,既盲目崇外、仰視西方,又對西方體制的操作一知半解,誤以為一切包容放任不干預即自由主義,民粹式的普選是唯一的民主實踐。

通識科的改革只是教育整頓的一小部分,如何重建教師隊伍十分關鍵,筆者建議對教師進行人文教養和國家意識的培訓,包括組織到內地學習、實習和交流,重點在文藝和歷史、道德和哲學(就是HELP),幫助教師隊伍轉回到正道上來。春風化雨,諄諄教誨,要從教師做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有好朋友,大學的講座教授,談到香港目前的通識科深感憤怒,甚至認為改無可攻,要立馬取消。楊局長千萬不要等閒現之。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0-1-23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