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為什麼紀念華國鋒? 承先以啟後, 繼往為開來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3月4日

最近有些朋友不明白為什麼內地高姿態紀念華國鋒誕辰一百周年。華國鋒不是堅持所謂「兩個凡是」,反對實事求是?他不是反對鄧小平改革開改,最後被趕下台?這些都是誤會。45年後的今天,港人回顧起來,北望內地,俯察自身,最大的感慨,恐怕是昧於國情,導致誤判,因為思維殭化,難以認清形勢。

現在看來,華國鋒從1976到1981,在過渡期5年間的歷史轉折關頭,有過巨大貢獻。他是將撥亂反正提上日程,最早醞釀改革開放的第一人。他支持鄧小平復出,接受老一輩領導人的啟迪,從教育和科技兩方面入手,改變了政治理論掛帥的局面。他逐步有序地移交權力,重新部署治國體制,於1981年正式完成範式轉移,開拓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倒台之後,華國鋒迅速恢復了社會穩定。但當時社會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工業的裝備嚴重落後,技術水準毫無創新,農業,工業及商業發展不均衡,國民生產全面落後。怎樣在全國提振士氣,恢復發展,挽狂瀾於既倒?危險迫在眉睫。鄧小平於1977年7月復出之前,華國鋒當年5月就已提出「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認為不可以再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沒辦法發展經濟,要多走出去看看。華國鋒提出改革開放的概念,鄧小平予以深化落實,其後數年間,摸着石頭過河,在全國範圍內,對於改革開放的意義才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這裏面有鄧小平等個別領導人的功績,更有全國人民集體的勤勞。

華國鋒是行動派。1977年,他派項南前往美國,考察農業機械化,認為必須借鑑外國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從1976到1979,這三年過渡期,最重要的轉變,就是改革開放在華國鋒主政下逐步形成規劃。當年他提出,搞四個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多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並大力提倡出國考察,學習資本主義好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東西,同時亦要看到資本主義不好的阻礙社會發展的東西。這個概念,和晚年毛澤東的想法比較起來,有極大的進步。

大躍進期間,毛澤東到湖南考察。華國鋒當年是縣委書記,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時說:「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產量不高」。他扎實的作風,得到毛的認同和賞識,從此逐步被提拔到中央。實事求是,客觀務實,目光向下為人民,也只能這樣,才會成功。

文革後的幾年間,出國考察團絡繹於途。在華國鋒的授意和批淮下,高層領導出國,考察頻仍。其中較重要的,集中在1978年,當年可說是全面覺醒。例如林乎加和谷牧,分別率領兩個考察團出國考察,對日本和西歐五國(法國,西德,瑞士,比利時,丹麥)作詳細的調查研究。鄧小平先後出訪美國,日本和新加坡。華國鋒本人也密集出訪。早在1977年8月,他訪問東歐和中歐,發現和中國有極大的差距,強烈地刺激他的思維。他認為要努力發展經濟,爭取中國能早日趕上去。1979年10月,他訪問西歐,在英國和戴卓爾夫人見面,為後來戴回訪北京(與鄧小平談判香港回歸)舖路。1978年6月,他相繼派出兩個經濟考察團,分別到香港和澳門考察。考察報告向中央提出,寶安和香港隔海相望,香洲和澳門隔海相望,這是兩地具有的地域特點。應該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將深圳和珠海兩地建設成有一定水準的生產基地和對外加工基地,還可以將其建成遊覽區,容易吸引港澳遊客。華國鋒在考察報告上批示:「完全同意,可在兩地搞出口基地,看準了的東西就要動手去幹」。

老實說,當年華國鋒對改革開放的認知,可能還是膚淺,但他在當時能夠解放思想,意義十分重大。港人看歷史,一定要堅持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觀點。40多年後的今天,深圳已經是全世界的奇蹟,除非是開眼瞎或燈下黑,全世界都沒法否認,成績斐然。如今中央提出,要在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範例。中央在充分總結經驗後,決定授權深圳在重要領域有改革自主權,以清單批量授權的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有更多的創新和自主,同時成批地推出27條改革舉措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要求深圳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中央對深圳的期望,是深化發展,是建設一個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綜合改革試點,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完善科技創新的環境和制度,完善高水準,開放型的經濟體制。

香港特區理論上完全可以在「一國兩制」之下,建設一個具中國特色的,優化的,引進社會主義元素的,「社會+市場+政府」的新型資本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綜合改革試點。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跟在西方的後頭,亦步亦趨,不符合港人珍視的,獅子山下攜手共創未來的開拓精神。期待由愛國者組成的治港團隊,明年能夠帶領港人衝出重圍。

特區政策的形成,並不是個別某一個人能夠完成。1979年4月,廣東省委習仲勳向中央提出,要求給予廣東省特殊政策,希望中央允許在鄰近港澳邊界的深圳和珠海,加上重要的僑鄉汕頭,在這三處各自劃出一塊地方搞「貿易合作區」。鄧小平明確指出:還是叫「經濟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一些政策,讓地方自己去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現在看來,好像輕鬆平常。但正是因為這個決策,誕生了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

當年的改革開放,可說是旋乾轉坤。沒有一大批中央領導人的集體決定,不可能有深圳和珠海的今天。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香港和澳門兩個行政特區,一路走來,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每一步都付出了艱辛努力。

港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儘管在過去24年出現不少曲摺,坦白說,成就還是主要的,不可過度責難特區政府。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文化回歸和人心回歸不是輕而易舉,只可惜了一批犯迷糊的年輕「黃絲」。

現在國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復興,已到了關鍵時刻。港人身處祖國南方的海角邊陲,要融入大灣區,協助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重系統性的體制改革,推動建設開放型的經濟生態系統,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助研發一個創新的,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並且要放下身段,以深圳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引擎,讓深圳牽頭帶動建設深港地區,與廣佛地區和珠澳地區形成片區鐵三角。

香港特區如果沒有其他10個大灣區城市的互動配合和良性競奇,不可能有大量配套性的基建支撐以發展地域經濟。大灣區可以沒有香港特區,同樣會發展成功。香港特區如果沒有大灣區,那就什麼都不是。不是危言聳聽。

在經濟建設,教育改革,創新科技等方面,中國還有大量東西,需要向西方學習,和西方互動交流。港人一貫精明醒目,懂得走位。香港是國家通往國際的方便之門。港人知己知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有機會逆轉勝,做好從2019到2022,三年過渡期的調整。估計在中央的全力支援下,最終一定取得成功。中華民族以王道反對霸道,為全世界人類命運共同的發展,遏止戰爭,推動和平,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較大的貢獻,其中應該有香港特區的參予,在「一國兩制」之下,正反兩方面都可以有某些經驗可供參考。估計港人應該可以探索出一條符合特區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道路,真正以廣大的香港市民和社會整體為本,側重集體和限制壟斷,而不是單純以持份者的片層利益為本,應該可以走出一條有別於西方的民主制度。前路方長,似近還遠。今日香港,出現重大轉折,不少所謂「黃絲」的年輕人走上歪路,希望壞事可以變成是好事。在這個過程中,可惜的是一小部分大專學生和政治初哥,因為偏信,表現狂熱,少不更事,更因為年輕,浪費了十分寶貴的時間,虛擲了值得珍重的光陰。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1-3-3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