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新界簡史:從「一港兩制」到「一國兩制」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3月12日

1899年4月14至19日,新界發生一場英國軍隊與新界原居民之間的戰爭,為期六日,值得港人了解其前因後果。

1898年,廣東人康有為和梁啟超協助光緒皇帝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清朝改革無望,列強發現滿清政府軟弱無能,病入膏肓,沒得救了,所謂「趁佢病攞佢命」,因此紛紛上門敲詐,意圖不需要動用武力,就能夠瓜分中國。中國人尋求救國之道,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遂有2年後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13年後的辛亥革命,23年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從最初僅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黨員人數接近9000萬。

1898年,當年英國的做法,是要求租借新界99年,而不是要求割讓。以前兩次奪得香港和九龍,都要經過戰爭,成本高昂。今次英國希望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大片土地。當年6月9日,大英帝國與大清帝國簽訂租約,名為「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確定由1898年7月1日起,新安縣深圳河以南之地都歸入英屬香港的範圍,為期99年。英國接收新界,由當年港英政府輔政司駱克負責(灣仔有駱克道)。8月初,駱克率團到新界實地調查,完成後於船上撰寫「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帶返倫敦呈交,建議盡量維持現狀,以類似大清的方式實行綏靖政策,武力征服之後,實施和平管治。

翌年,英軍部署進入新界接管。原居民反對被英方侵佔,既涉及被殖民的恥辱,亦關乎民俗和風水被破壞,尤其是喪失土地權益,因此奮起反抗。4月爆發戰爭,英軍源源不斷,從九龍區進入林村谷地,新界鄉勇抵抗。英軍支援不足,需要大砲攻掠,但沒有輜重搬運,只靠擄來的苦力,進展困難。於是英軍僱用印度兵支援,在錦田一帶發生血戰。英軍進駐林村附近駐紥後,兵分兩路,北上粉嶺,轉入八鄉,逐村征服。28日,鄉勇與英軍於石頭圍對峙,英軍急行入屏山,沿途攻佔八鄉,錦田,廈村等地,逐村受降。英軍又兵分三路,從屯門,後海和荃灣入元朗。最後英軍大獲全勝,新界平定。

港英政府以武力接收新界後,新界原居民最終屈服,逐漸面對現實。港英政府以士紳代管當地居民,沿用大清律例,英國人退居幕後,最終新界原居民逐漸接受港英政府的懷柔管治。直至上世紀初,東莞仍有民間起兵,策劃武力反抗要收復新界,最終武器不足,寡不敵眾,得不到鄉民支持,無疾而終。港英政府亦不斷加強武力管治,於屏山,凹頭和大埔運頭角分別設立警局(即現在的屏山警署,凹頭警署和舊大埔警署)。

新界原居民抗英戰爭期間,吉慶圍和泰康圍的鐵閘,被英軍掠奪,卜力(征服新界的總司令)將其運返英國祖家別墅,樹立門前,作為戰利品,炫耀戰功。吉慶有英雄塚,埋葬殉國的無名鄉勇,共700多人。

1925年,歷經多年的斡旋之後,新界鄉紳鄧伯裘向香港總督司徒拔要求交還吉慶圍鐵閘,最終司徒拔應允,由港英政府全權負責出資修復,從英國尋回鐵閘,運返新界,重新安裝,全部由英國一手包辦。督憲親臨奠基,新界鄧氏家族亦立碑紀念。

英國人尊重中國人的反帝反殖鬥爭,英勇不屈,抵禦外侮的民族傳統。英國人同時是殖民帝國主義的老手,軟硬兼施,以船堅砲利進行武力鎮壓,以價值意識進行腦筋洗白。吉慶圍鐵閘有深遠意義。只是類似的歷史事實,港人一般茫然不知。忘記歷史,不懂歷史,不知含義,不知安身立命在何處,那就自己什麼都不是。

租借新界99年,當年英國政府實行「一港兩制」,極有創意。戰後局面一新,東西方長期抗衡的態勢既成,英國發現,香港可不斷生出金蛋,遂決定發展新界。1956年開拓荃灣,曾有所謂「布力協議」。1972年麥理浩時期更進一步,決定發展沙田為新城鎮,向新界原居民以丁屋權換取耕地,發行換地證,從此本地發展商聯同新界鄉紳取得大量新界土地權益,開啟過去50年來發展商財富急增,港府,金融界以至中上階層的港人通過土地財政的連環扣,社會整體成為暴發戶的神話,為香港浴火而生成為一顆璀璨耀目的東方之珠鋪墊了基礎。這期間,內地在奮發圖強的過程中,越山涉水,摸着石頭過河,曲折迂迴,直接間接造就了香港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大受其惠,自不待言。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1972年港英政府決定發展新界的特別安排,是麥理浩的高瞻遠矚。據說他事前請教過太古及怡和等英資大班。麥理浩1979年訪問北京時,已初步提出香港前途問題。英國當時的想法,是希望延續在香港九龍新界的管治,這想法遭到鄧小平一口拒絕。從1972年發展新界開始,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這段過渡期,前後長達25年。如今香港的「一國兩制」和50年不變,在明確「愛國者治港」和中央主導創制,封堵選舉制度漏洞之後,重拾「一國兩制」的初心,落實「一國」主導下的「兩制」融合之後,從現在開始到明年7月,徹底清理「黃色革命」和「黑暴動亂」的遺害,打掃乾淨被境內外敵對勢力破壞的戰場後,特區重又面臨歧路,從2022到2047,亦是剛好25年。兩相比較,這次選擇對港人而言不難,因為國家在兩個100年之間,今後28年的航向,從2021到2049,早已設定,而且堅定不移,肯定如期實現。中英之間於1899年在新界發生的6日戰爭,其終局在1997年7月1日,勝負已分。

香港在2047之後的前景,如果可以,估計現在是時候,值得港人開始認真檢討,作出長遠打算。回望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藩屬共融互動的歷史,香港特區(還有澳門,今後更有台灣)的「一國兩制」不似新鮮,更勝新鮮。「2047+」將會如何,頗堪回味。從「一港兩制」發展到「一國兩制」,到基本法就有關新界的特殊安排,如果港人懂得以大歷史的視野來透視香港自1840年以來的一部發展史,就會更加佩服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以自身是中國香港人為榮,懂得愛國護港共謀建設發展,更加知道在歷史潮汐的大浪奔流中如何自處。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1-3-11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