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依賴軍事,軍事保衛經濟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4月26日

100多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當年提出來十分及時。百年後的今天,科學和民主兩方面都已有長足進步。百尺竿頭,要更進一步。如今中畢民族,科學要以原始自主創新來驅動,民主要用以民為本的法制來構建。本文只聚焦談科學。

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跨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技術與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的趨勢。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因此,「十四五」規劃提出,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技術中心和原始創新高地(不單是基地)。今天,中國在一些科學領域已走在人類前列。在「嫦娥」系列「上九天攬月」之後,中國從大陽系開始,深探宇宙奧秘,國產火星車將於5月中下旬降落在火星表面,開展70多天的探測任務;而「下五洋捉鱉」,中國的載人深潛征服海洋深淵,「奮鬥者號」下潛到1.1萬米,達到征服水下世界,全球海底無處弗屆的地步。

當前,中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還不適應。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配合協作的用武之地。香港特區當前的任務,是配合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設落馬洲河套區創科園,重點是填補基礎科學研究的短板,科企結合致力原創性成果,同時聚焦底層基礎技術和基礎工藝能力。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亟須原始創新。例如芯片,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ASML、台積電等公司在晶圓製程研發和芯片製造,記憶和邏輯半導體的設計研發等方面,仍領放中國若干年。以舉國之力追上趕超,專家估計,國家須要投入數百億美元,建成近10萬人的科研專業團隊,才會成功。傳統的國際分工合作,協同互補,組成內外雙循環,從元件到零件,從部件到組件的環球生產增值鏈,已被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斬斷,高精密度芯片依靠進口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要自己生產。

原始創新的科技研發,毫無疑問,要重拾當年延安時期「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關鍵領域被卡脖子的局面。

難題出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市場需求的意識不足,二是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的力度不夠,三是科技成果轉化以迎合市場需求的能力不強。此外,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尚欠精準,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以上是香港在創新科技面臨的重大挑戰。

新時代的努力方向,在科學領域,按照國家的規劃,就是發展科學技術,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到來,在這歷史階段的交匯期,港人要融合到國家的整體規劃之內,兩制同頻共振,不可以讓香港的年輕一代和內地機遇擦肩而過。

創科局任重道遠。估計特區政府將會大力宣傳,原始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第一動力。唸物理的中學生都可以理解到,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港人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市場效益為中心,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科技創新不單局限於大學院校和科學園等十數家機構,而應該浸染到各傳統的生活元素。在轉化研究成果,市場商品開發,落地規模應用等方面,都與十大生活產業息息相關。教育,旅遊,醫療,養老,娛樂,體育,保險,理財,餐飲,演藝,都有創新科技的着力點。怎樣通過科技應用,實現市場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改善質量發展預期,提振實體經濟發展的信心?須要各有關政策局跨部門互相配合支援。現時的做法,條條塊塊各自施政,最終集中到特首或政務司等少數領導身上的做法,早已落伍過時失效。

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港人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教育新一代,打造智慧城市和智能社區。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融合,聚焦數字經濟,以支援內地的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革故鼎新」,研究香港今後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動力,關鍵是着眼於融合到有7000萬人口,GDP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的「9+2」大灣區。

關鍵核心技術,沒法外求。當前國際形勢,民族主義和維護國家主權將長期是人類的核心價值。中國人愛國,美國人也愛國。美國全力遏制中國崛起,已成國策,不會改變。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也是科技的延續。科技戰也是戰爭,中美之間早已打起來,不言自明。核心關鍵科技是買不來、討不來的。美國不會賣給中國,更不會送給中國。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自行研發出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政治安全。

估計下任特首,不管是誰,都會把滿足港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便民、富民、尤其是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這又離不開深港協作和融合到大灣區,不應滿足於放煙花式的論壇訓話,而是貼地勤政有作為,具體踏實做好每一件事。創科局的運作模式,是否需要進行科技體制改革,以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激發創新活力?撥款方式,審批流程,激勵機制等關鍵環節,估計會參考內地以至新加坡的做法,摒棄「行之有效」舊的官僚主義思維,創建「行必有效」新的市場引領方法,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港人都聽得到政策,看得見成果。

今年以來,因應新冠疫情,各項抗疫對策,包括派錢的安排,政府在手機APP開發及推廣應用方面,健康碼互認,安心出行,居安抗疫,醫健通等,朝着和內地對接的正確方向走,已略見成效,應該肯定。是否蝸行牛步?是否不夠果斷?是否應該提速?見仁見智。

估計創科局將會着力改革創新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要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可能範圍內,特區政府應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着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所謂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是關起門可以做出來的,而是要集聚五湖四海之氣力,因此以河套區創科園,深港共融為起點的大灣區合作,極其重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原始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共同應對包括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國家發展的同時,發揮兩制的有利地位,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總而言之,香港特區在國家創新科技發展方面,可扮演重要角色。過去,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在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下,缺乏配合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自覺性,應用研究和轉化研究的意識不足,遂事倍功半,未能發揮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預期效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環境生態等方面,香港的科學家,教授和研究隊伍,潛力深厚,有待特區配合中央在港加強領導,相信成績指日可待。

本人曾主持本港某大學在國內的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工作多年,深感正確方向的強勢領導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例如國家的數字化轉型,由五大方面構成,包括戰略價值轉型,商業重構,系統解決方案,數字化治理和新型能力,五者互相聯動。其中系統解決方案包括數字,技術,流程和組織,四者互相促進。技術方面,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和5G,六大方面融合。ERP軟件和機械人等,是技術載體構成和應用形態,是數字化的末端成果。香港長期以來被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空頭政治耽誤了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寶貴時間,錯過了黃金機會。立法會內的反對派,愛國立場有誤,專業半懂不懂,從政只為反對政府,靠選舉謀利益。從今而後,一定要撥亂反正,重回發展建設的正軌。港人對特區政府期盼甚殷,希望不負港人所託才好。

 

 

 

 

文章來源: 點新聞2021-4-25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