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國情教育的視角:何謂「一國」之下的「兩制」互動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6月21日

什麼叫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轉移化?這些概念和「一國兩制」有什麼關係?港人經歷24年的實踐,積累不少正反兩面的經驗,特別是過去兩年黑暴之後,對「一國兩制」,急需及時有嶄新的、具深度的完整論述,才能扭轉乾坤,在思想上突破被舊泛民派設下的誤區,撥亂反正。

「一國」之下「兩制」互動,生活習慣50年基本不變,逐步對接共融,擇優捨劣,取長補短,建設發展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這是在一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香港作為中國一個特區,一個連接東西方的國際大都會,如何體現全球化內拓轉移和本地國際化外展的時代命題。

香港特區不需要單純的「中國化」或「西方化」。關於「中國化」的論述,有兩種視角:一種是立足於中國民主革命的特點,是外國理論在中國應用的單向視角;另一種是立足於中國社會建設的需要和世界文明發展的現狀,通過中外文化比較,將外國的好東西中國化,同時也將中國的好東西國際化。這是「中外一致,兩邊都要學」的雙向視角。

前一種「中國化」的視角,即「外國理論在中國應用」的單向視角,並不等於搞民族主義。一百年前有所謂全盤西化,打倒孔家店,否定自己的一套,固然不對。中華文化唯我獨尊,全盤否定西方的運作體制,也是不對。中國共產黨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這種「中國化」視角,是把西方的好東西轉移入國內的單向視角。

港人生活在祖國的邊陲,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容忍英國延續48年的殖民統治(1949-1997),其中的關鍵考慮,是在中國建設和復興的過程中,有必要通過香港在中西文化、思想和制度實踐的過程中,比較參照,學習外國的優勢和長處。這樣一種視角,即「中外一致,兩邊都要學」的雙向視角。

這裏面有幾個重要的觀點不容忽視。第一,全盤西化行不通,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即社會主義公有制、天下為公的立場應該接受並堅持。近代西方文化較為先進,坦白説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工業時代的產物。在反對「全盤西化」的同時,應擷取西方的精華,與自身的實際互相結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有自己的表現形式。這是共性與個性的分別,學習西方時,要結合東方的實際。一棵樹的葉子,看上去大體相同,但仔細一看,每片葉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異的方面。這是自然法則,也是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因此,在「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還是要避免簡單地使用「中國化」的字眼來形容,誤以為西方的一套或香港的「一制」較好。

第二,中國的歷史進程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且在發展中不斷學習、修正及調整。西方有長處,中國也有長處。中國的東西同樣有規律,有些東西可以國際化。例如中國的語言、音樂、繪畫、經濟、科技、政制,都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都在不斷創造及發展中國的東西。吸收一些外國的東西,進行自己的創造,是唯一正確的思維。一方面外國的許多好東西都要去學,而且要學好;另一方面,中國不能硬搬西方的東西,因為中國有自身的特殊性。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並沒有什麼民族形式。歷史、文化、思想卻有民族特色問題,一定要立足自身的東西,發揚光大並向外拓展,才是正路。在「一國兩制」之下,港人要熟悉外國的東西,讀外國書,但並不等於要完全照外國的辦法辦事,並不等於喪失自身的民族立場,還是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而且這民族紐帶和文化根源,要砍也砍不斷。在這個21世紀的新時代(有學者論斷,21世紀在2020年才正式「開始」),全世界的注意力正在逐漸轉向東方,中國不發展自己的東西怎行呢?學習外國的長處時,也應注重中國的長處。港人應該高度重視文化回歸,以自信自立的精神,重新認識中國的東西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妨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客觀研究中國的東西,使自身較快地補回「去殖民化」和「認識祖國」兩項必修課。

第三,中國的好東西可以國際化,不妨在外國和中國的基礎上搞一些「不中不西」的東西。港人應超出中國與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提倡在外國和中國的基礎上原始自主創新,搞出一些「不中不西」的、有香港特色的東西,反映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制度的創新。有些東西在中國與外國之間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中國的好東西也可以國際化。全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應該互相平等看待,互動發展。「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唯我獨尊,橫行霸道,「本人優先,好嘢我食先」,這種黑社會大佬的狩獵行為,要不得。誤以為西方一切都好,更是喪失民族立場,沒有民族志氣。要善於發現中國的長處,並巧妙利用「一國兩制」之便,促使其優化發展。從創新的角度看,不中不西的東西應該​​提倡。只要有人歡迎,在吸收外國的東西時與中國的特點有機結合,創造出新的東西,何樂而不為?過去43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貌早已煥然一新,已有嶄新改變,但中國的特點仍然保存。在中國的基礎上吸取外國的好東西,互動交接,有機結合。在學習外國先進東西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創新。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精粹要求。港人一定要從對中國是否有益或有利創新的視角出發考慮問題。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或一概排斥,或全盤吸收,都是錯誤。港人既反對全盤西化,但也不要害怕引進外國的好東西。外國也有不好的東西。西方的東西不是什麼都好,港人要有選擇性,拿好的,棄壞的,在中國自己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有用的養分。

第四,科學技術的基本道理中外一致,無中西之分,兩邊都要學好。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道理也是中外一致的,無中西之分。中國的和外國的,兩邊都要學好。這不是什麼洋務運動,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問和知識是基本理論,中外一致,無問西東。向外國學習科學原理,用來研究中國的東西,道理就這麼簡單。不談空頭政治,不要老是選票選舉,把一人一票、「公民提名」、「雙真普選」、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經年累月,好像夢囈不斷重複,那不能當飯吃。港人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標新立異,本土國際化,全球本地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香港特色資本主義。澳門特區在這方面做得較好。

港人要把外國的好東西都學到,也要把中國的好東西都學到。要重視中國的東西,否則很多研究就沒有對象。因為目標市場和規模體量都在國內。港人要把學到的西方東西中國化,尤其不能學了外國的,就對中國的沒有信心。港人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自己的東西有機會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結合,而不是無差別套用外國的東西,不可崇洋媚外。學到外國有用的東西,用來改進和發揚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從這個角度看,「一國兩制」的發展方向,應該越搞越中國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應該愈發接近,而不是漸行漸遠。「兩制」應互動,絕對不是「河水不犯井水」。古為今用,向古人學習是為了今人。同理,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中國人。凡我港人,有家國情懷的人,學習外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中國自身。港人在學習外國時,要學習繼承中國好的東西,展示強烈的文化親切感和民族自信心。學習外國的好東西會使中國受益。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向人家學習,把人家先進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縮短中國與外國的差距,大踏步前進,這就是改革開放43年來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前瞻未來,港人應快步趕上,繼承和發展中國好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讓中國穩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讓中國好的東西國際化,為全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總之,「中國化」與「國際化」並舉,是「中外一致,兩邊都要學」的雙向視角。

本人認為,說得更精準一點,是要讓西方好的東西在中國具體化,而不是單純的「中國化」。要把西方好的東西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實踐中去,而不是抽像地引進來「照辦煮碗」,複製它。

東西方的好東西互相結合和引進西方的好東西具體化、落地轉型,是「一國兩制」的深度闡釋,並不是陳日君和黎智英兩位「共產主義受害者」的膚淺思維可以相提並論。香港現時仍有不少人,特別是法律界、社福界、教育界、輿論界和醫衞界等專業人士,還有公務員隊伍內部,全面倒向西方懷抱,「漢人學得胡兒語,騎在牆頭罵漢人」。這類人負能量不小,思維僵化者多,改也難,令人十分惋惜。他們對「一國兩制」之下要求港人本土國際化和全球本地化的深邃思考,要麼是不懂,要麽是抗拒。只能苦口婆心,盡力勸導。

 

 

 

 

文章來源: 點聞2021-6-18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