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磨刀亮劍
另一種遊戲模式
何斯人
2013年10月28日
近日在電視發牌事件上,我為吳康民有一句頗為精闢的話而深獲啟發:「這是一次少有政客煽動的群情表達」!「少有政客煽動」意味著群眾是出於自發性!這亦暴露了香港社會業已進入到另一種處境現實。是危是機則視乎是甚麼人站在甚麼位置角度來定性。然而現象折射出一種不爭的客觀事實,那就是以後的社會問題將愈來愈變得誰都難以駕馭了。

且不要把一些陸續出現在中東國家的自發性大型群眾運動的性質混為一談,否則便很容易滑進了只不過是觀點角度差異的死胡同,最後更有可能被庸俗化地標籤。不過,無論中東國家的運動或是本地的社會運動,它們都似乎有著一種共通點,正如像吳康民說的「少有政客煽動」!當然每種社會運動對政客來說都是不可錯失的養份良機,不可能不吸引政客參與或「掏一把」,因此吳生說是「少有」而非「沒有」。

愈是大型的社會活動,不要說是政府,就是政黨都難以完全駕馭,很多過激行為的出現往往令原本的意願適得其反便是例證。完全一致的行動極需要有差不多對爭取的事情有著共同的價值認可,那是行動的底氣(對不起!政客不能產出底氣)。

那麼這種能夠把「來自五湖四海」的群眾都凝聚過來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難道數以萬計的人都被同時催了眠或被殖進了「聽話」軟件(或是大企業出糧集會的伙計)?其實道理不用那麼複雜,群眾『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請勿定性是甚麼革命)目標』便自然會『走到一起來了』。群眾之間的所謂「共同目標」主要是來自利益被直接抵觸,例如沒有更多的電視節目可選擇;也有間接被抵觸的,例如不喜歡行政長官或被「逢中必反」的情意結所繫。總之目標愈具普世價值或影響巨大,凝聚起來的群眾層面必愈發廣泛,數量自然是眾。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永青搞的那個「反辣招」運動就正好為大家提供了絕佳的反面事例。

只見樹木往往有失森林,何解那麼多具共識的群眾?甚至何解會有這樣多價值觀一致的群眾?這便是關鍵也許就是「森林」的所在!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及哈佛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有如是說:『…傳統的經濟手段和軍事資源已經不足以解釋當下的種種現象了。它們雖有助於理解強迫和收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卻無法解釋吸引和說服的威力所在。於是我提出了“軟實力” 這個概念。』。『…何謂“軟實力” ?它是一種依靠吸引力,而非通過威逼利誘的手段來達到目標的能力。這種吸引力源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當一個國家的政策被外界視為合理時,其軟實力亦會相應增強…當你有足夠的魅力使人仰慕你的理念,並追隨你之所想時,就無須再動用大棒來驅使他們。誘惑往往比強迫更有效。諸如民主、人權、個人機遇等價值觀念都具有很強的誘惑作用。』

美國四星將軍韋斯利‧克拉克(Wesley Clark)說:『軟實力賦予我們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生硬的傳統政治力量對比所產生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行事傲慢,破壞了傳遞深層價值觀念的真實信息,那麼吸引力就會轉變成排斥力。』

怎麼樣?好好去想想吧!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