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13日)2016年的中美南海对峙是中国崛起的最艰难时刻。从此之后,我们在军工方向就日趋日进,一天天拉近东大与西大之间的差距。直到今日,已经有所超越。 为什么就是在90年代到10年代,我们如同拣到武功秘籍一般,突然开了窍,从航空到航海,从基础材料到军工技术都开始了质的飞跃。是因为我们开始励精图治就会有所得,有所获么? 如果真有武功秘籍,那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前苏联解体之后的人才抢夺大战。 ---01--- 人力大国苏联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轰然倒地,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个突发事件。苏联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罪不至死啊。现在回头看,戈尔巴乔夫无疑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功臣”。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的二极之一,有其特别的地方。单单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就是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体系。 苏联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从国家各级组织都会更着重基础建设,包括教育和基础科学。 苏联在1950年代全国的人民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苏联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尤其是作为科学之母的数学,也可能和斯拉夫民族的特性匹配。在数学上苏联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拓扑学就是苏联开创和建立了理论框架。而拓扑学对工业设计、计算机设计都有着具体的实用性。 苏联又因为是以重工业、军工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国家体制。所以,苏联也培养出来大批的理工类工程师。1980年代每年苏联都可以培养出来50万的理工科大学生;苏联在博士的培养上也是举世无双,譬如只有苏联及当时的苏联领导的经互体国家才有的副博士学位体系,要知道苏联的博士必须是自己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才会被授予博士学位。 苏联通过70多年的国家积累,建设了大批的世界领先的军工研究机构。包括:航空领域的:中央流动力研究院、 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 图波列夫设计局、 苏霍伊设计局;研究舰船的:红宝石海洋机械中央设计局;研究导弹的:金刚石中央设计局和坦克装甲的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等等。这些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凭借着苏联培育的大批理工科人才和基础科学的助力,保证了苏联在美苏争霸的几十年中,军工方向上的比肩而立的军工大国。 而这一切都在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随后俄罗斯等国被西方国家忽悠实施的“休克疗法”一夜摧毁。 休克疗法本意是将苏联的巨额国家资本财富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国民,初衷是希望全体国民一夜暴富,具体变成国家的股东,完成资本主义的快速进化。但是事实上,西方财阀通过金融战导致俄国卢布大幅度贬值,西方资本以极低的价格攫取了苏联人民70多年创造的社会财富。国民经济进入衰退,人民生活从憧憬的一夜暴富变成了一夜返贫。这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 上述的海量的前苏联科学家们微薄的收入已经不能养活自己。怎么办?在生存和理想之间,许多科学家选择了移民。世界各国对前苏联的科学家的抢夺之战正式拉开。 ---02--- 中国的诚意 苏联解体后经济进入困顿,科学家们进入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困窘境。各国都开始到前苏联各加盟国展开了人力抢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本质上是希望苏联的军工体系进入凋亡。 一方面美国的军工传承和苏联完全是两条道路,可借鉴的东西并不多;另一方面西方的军工体系都是大资本家体系,他们更讲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随后几年中,更多的是民用和基础理论体系的科学家们投奔到了西方各国,大约有50万人的顶级科学家选择移民西方。 而中国则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着重吸引更多的军工人才前往中国。不完全统计,整个90年代,中国大概吸收了1万名前苏联各国的军工科学家前往中国工作。这些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开篇说到的,为什么中国在90年代如同开挂一般地在军工领域突飞猛进的那本秘籍。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苏联的专家愿意来中国且支持彼时并不富裕的中国,而非大批量的前往美国呢。我个人的理解回顾这段历史,认为是如下三点: 第一,中国的军工体系是真正地融合了美苏两国的体系。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融汇贯通两大武林派别的徒弟。中国的导弹和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祖师爷是钱学森。钱老师从冯.卡门,是美国麻省理工的学派。后期二战结束后又传承了德国专家的研究体系。钱老回国后极大推进了中国的空气动力学体系的发展。而作为整体科研团队的其他成员,大多是建国后留学苏联的一批专家,他们则师从茹科夫斯基,是当时世界上的另外一个学派,后续的米格和苏伊霍都是这个学派的延续。如此,中国培养的航空航天的专家们从天然就具备了两套基因。因此,当苏联的专家们选择自己未来的归宿的时候,很自然更愿意和中国的体系相融合,进而发展,这比到美国一个完全陌生的体系内再次创造容易了许多。 第二,中国的社会制度。彼时90年代我国还是经济双轨制的运行中。一个完整的国有资本体系还在正常持续的运作,这个完全就是照搬苏联体系建设而成。所以对于一辈子在苏联国有单位中工作的科学家们其实更愿意选择相信中国是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机会。而面对西方的军工复合体的大资本家们,清醒如苏联的科学家的人杰们,还是多少内心有所戚戚然。事实也证明,选择西方的科学家们,当自己的学术价值被榨取之后,就如同破抹布一般丟了出去。西方的体制下,不可能为你养老,那怕你是功臣能将。但是中国却不以为然,直到今天,当年的这批科学家们,有些已经入了中国籍,办理了退休,尽享天伦之乐,这期间的吸引力无疑是当年的重要因素。 第三,中国的诚意。90年代的中国太需要这样一批高精尖的专家带动我们的军工体系实现质的飞跃。所以,中国真是拿出来十足的诚意邀请这批科学家效力中华。我们对人才愿意加入中国籍的给国籍;只愿意服务的给予外国专家待遇;我们对于领军人物可以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开设试验室,给予单独经费确保;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待遇,都远高于中国国内专家,甚至在西飞附近的阎良还专门为乌克兰专家们修建了一座乌克兰小镇。这些专家们,来了中国有住房、生活待遇、有专业扶植、有社会尊重。他们又怎么能拒绝中国的满满诚意呢。 所以,整体90年代,大批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专家们来到中国,扎根中国,口传心授快速带动中国进入到了军工研发的第一梯队。可以这样说,真正继承了苏联军工衣钵的弟子是中国。 ---03--- 军工腾飞 这1万名专家和我们自己培养的学贯东西的本地专家们是中国军工产业崛起的地基。 也就是90年代的十年前,国家意识到国力强大后我们必将面临着美国挑战,利用911的历史机遇,对外我们韬光养晦,对内我们加速发展。 今日我们看到的歼11、15、16其实就是模仿苏伊霍和我们谈判引入的苏-27生产线迭代而来的战机升级,且结合我们80年代对美友好期间获得的电子轻工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升级和迭代了苏联飞机中的航电系统,开创了一批中国特色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战机; 在航天领域,这些专家将苏联独步世界的航天技术蚂蚁搬家似的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在液体火箭的高压补燃技术上得到了根本性突破;在发动机领域,结合苏联的经验,我们突破了大功率发动机技术瓶颈;在船舶领域,052大驱的设计开发就是借鉴了乌克兰专家的成熟经验和技术; 尤其是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更是前苏联专家支持的典型案例。 辽宁舰的前身是苏联的瓦良格号航母,是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正在建造的苏联最新一代航空母舰,苏联解体的时候瓦良格号已经完成了68%。其中巴比奇就是瓦良格号的主要设计师之一。苏联解体后,美国忽悠乌克兰将瓦良格号高价售卖给美国,拿到产权后,美国要求将武器系统拆除,然后就毁约等着瓦良格号烂在船坞内。后续经过中国各种努力,总算将航母买回中国。这个时候,中国找到了巴比奇为首的200多名乌克兰专家邀请他们来到中国。彼时乌克兰这个国家烂成一团,于是这些专家怀揣着对瓦良格号的梦想,不仅仅人到了中国,还带来了全套的原始资料和图纸。经过后续这些专家的努力,7年后成功将这艘已经注定成为废铁的航母重新建造下海。今天的巴比奇已经定居中国青岛,也是我们国内的航母专家。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试飞6代机,开始有055大驱,有东风快递,有新的航母和新的军工科技。这过去的几十年,在全球技术同步的阶段,我们没有落下任何一步。 如雷达科技,从50年代开始我们就和苏联同步进行研究开发,经过60-70年代的布局和发展,我们自主培育出有源相控阵雷达体系并领先世界; 在导弹和核武器领域,因为我们有彼时世界第一流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这些科学家,所以我们能够从0到1的开创了镇国神器,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客观上也遏制了美苏对我们的歹心。 但是在常规战争中的战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的装备上我们事实上落后美苏两国,于是通过90年代大批前苏联专家引入中国。我们一步跨越达到了世界一流的脑力水平,结合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实力,就这样我们实现了军工体系的质的突破。 更为重要的事: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国。我们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98%的识字率;每年可以输出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有近700万的理工科工程师毕业。这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凝萃出来的本国聪明的大脑们,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外脑支持。这样才有了今日中国在军工上,赶超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军事强国的事实。 军工的重要在于:你我同胞可以安享岁月,无问世事纷乱。 但是世间无平白无故的美好,为什么我们独有? 无他,只因为我们已然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