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13日)昨天中午,1905电影网做了一场长直播,主题是一起见证《哪吒2》挺进百亿票房。
在直播间的留言区你能明显感受到,《哪吒2》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位代表中国电影征战世界票房的参赛选手。最多的留言不是关于电影本身,而是电影票房给我冲,咱家的孩子必须赢。
据说相关机构也已经上调了预测,鉴于《哪吒2》的海外发行刚刚起步,因此对它的票房预测也调高到了150亿人民币。
作者:李南南
来源:《得到头条》
01
150亿是什么概念?
过去100年里,全球电影超过150亿票房的只有5部。212亿元的《阿凡达》、202.99亿元的《复仇者联盟4》、168亿元的《阿凡达2》、164亿元的《泰坦尼克号》,以及150.19亿元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只要《哪吒2》稍稍超过150亿元,就可能替代《星球大战》,成为全球影史票房第五。即使保守估计,按照超过110亿元计算,《哪吒2》也能超过《复仇者联盟1》,成为全球影史票房第11名。而在此之前,《哪吒》的导演饺子的票房已经超过张艺谋。
前段时间,我们得到App组织了《哪吒2》的得到同学专场,还请来了《哪吒2》的总制片人王竞老师。在现场有个很惊讶的发现,多数来观影的,都是二刷甚至三刷。
图片
关于这部电影,你可能已经看过不止一遍。因此今天,咱们就不说电影本身的内容了,而是看看其他角度。前段时间,刘润老师做了专门的分析,角度很丰富。我们主要说这么三个重点。
第一,《哪吒2》背后的商业版图。第二,《哪吒2》背后的工业版图。第三,《哪吒2》背后的人才版图。
02
《哪吒2》背后的商业版图
第一,《哪吒2》背后的商业版图。也就是,它到底能赚多少钱?这些钱又是从哪来的?
乍一听,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很明显,电影赚的当然是票房。但是,假如仔细算,这笔账其实没这么简单。
首先,一部大片背后大概率上会有一家或几家上市公司,票房带来的股票上涨是一笔大钱。
比如《哪吒2》的背后是光线系的几家公司,而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光线传媒的股票就直接涨停,后面总市值上涨了200多亿元,比票房本身还要多。
其次,电影周边还有大量的衍生品。
目前,哪吒和泡泡玛特联名的盲盒玩偶,售价69元一个。哪吒和敖丙凑一对,就是138元。这个盲盒刚刚上市8天,销售额就超过千万元。集卡社和哪吒联名的卡牌,销售额已经破亿。据说导演饺子亲笔签名的卡友卡牌,一张已经炒到10万元上下。
最后,还有《哪吒》的广告收入。
目前《哪吒2》为蒙牛做的广告,在抖音上已经成为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之一。广告全程使用电影里的动画形象,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不只靠票房收入,它正在向好莱坞看齐。这个模式类似于,内容即广告。每一部电影,都同时带着广告属性,把用户的钱包引导到另一个地方。
比如,迪士尼电影的背后有遍布全球的迪士尼乐园,环球影业旗下有自己的主题乐园。迪士尼的电影票房收入只占它的三分之一,而后续更多的收入来自电影之外。
目前国内把这个模式做得最成熟的电影之一是《熊出没》系列,它背后的方特乐园已经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源之一。
为什么要把商业版图扩大?
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对冲大片票房的不确定性。要想拍摄一部大片,投资动辄上亿元。而很多电影,仅靠票房都是无法盈利的。借用刘润老师的评价,投资电影就像是赌博。
有没有小成本取得大票房的电影?有。但问题是,这个小成本指的只是拍摄,并没有算上宣发。
比如,假如按照拍摄成本回报率算,世界上最赚钱的电影不是《阿凡达》,而是1999年上映的《女巫布莱尔》,这是一部伪纪录片。讲的是几个年轻人去森林里找女巫,最后把小命交代了的故事。
全程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堪称是这个类别的开山鼻祖。整部影片没有明星,关于制作成本,市面上有几个传言,有人说3.5万美元,有人说20万美元,但即使最高的传言版本,也不过50万美元。但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是2.49亿美元。即使按照最高推测成本50万美元计算,1美元制作成本,也能带来5000美元收入。
但是,这部影片的宣传成本超过600万美元。发行方到处打广告,到处贴寻人启事。一时间搞得好多人认为这个电影是真事儿。
注意,我们要说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行业的竞争规则。从商业层面上看,它早就不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系统与商业系统之间的竞争。从前期的宣发,到后期的IP延伸,都是这个商业系统的一部分。
03
《哪吒2》背后的工业版图
第二,咱们再说说《哪吒2》背后的工业版图。你会发现,《哪吒2》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的升级与成熟。
咱们可以建立一个参照系,这些年韩国电影很猛。为什么?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还因为韩国有相对成熟的电影产业。什么叫成熟?必须得有专业的人一直做专业的事。
注意,这句话的核心不在于专业,而在于“一直”。
你看,电影涉及很多环节。比如一部警匪片,就涉及动作指导、爆破效果等等很多环节。而韩国有大量专业的团队,一直在研究这些专门的环节。他们能用比好莱坞低得多的价格,做出和好莱坞差不多的效果。而且随着时间延长,他们会越来越专业,成为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
但咱们国内的影视产业,在过去很多年有一个现象,叫,所有人都想当导演。摄影出名了,想往导演转。后期剪辑师成腕儿了,要往导演转。恨不得所有工种的心里都有一个导演梦。原本负责制片的剧务,可能一年后就成了能掌镜的摄影师。
个人追求梦想,这本身值得鼓励。但当所有人都奔着金字塔的塔尖去,谁来做地基?谁来做基础设施?久而久之,你很难找到那些不是很贵,但又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
而这回从《哪吒2》的情况看,它背后的协作网络已经相当成熟。至少从片尾字幕上看,有整整130多家幕后公司。从工商注册信息看,这些公司主要来自北京、成都、上海、苏州、深圳、杭州等城市。
据说有4000多人参与了电影制作。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类的天才是一拨一拨出现的,假如只有一个是孤木难撑的,正好这么多人一起齐头并进,我觉得挺热闹的。
而在团队的背后,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支撑。北京有强大的文化资源,而《哪吒2》的制作主阵地成都,2023年的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杭州一直被称为是数字经济第一城,等等。
换句话说,把《哪吒2》作为一条线索,我们顺着它已经隐隐能看到一套快速成熟的电影工业系统,以及孕育这套系统的城市。
其实,回顾历史,每一次电影作品的繁荣,背后都是整个电影工业的系统性进步。
1910年前后,电影从短片迈入长片,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影史上第一部标杆级长片。
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出现。紧接着,1927年,引领当年行业的《爵士歌王》诞生。
20世纪30年代,彩色技术成熟,1939年,《乱世佳人》诞生,成为当年最畅销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成熟,让电影的成本大幅降低,相关的投资大幅增加。于是有了1994年的电影大繁荣。这一年诞生了《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等等。1994年在好莱坞,也被称为上帝想看电影的一年。
而这回《哪吒2》的背后,同样是一套更新的技术系统,包括多地协作的制片管理系统、AI相关的技术等等。这套系统能支撑起第一个《哪吒2》,未来或许就能支撑起第二个。
04
《哪吒2》背后的人才版图
第三,《哪吒2》背后的人才版图。这部电影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光线传媒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人才布局。
根据刘润老师的观察,这几年卖座的几部动画电影,包括田晓鹏导演的《大圣归来》、梁旋和张春联的《大鱼海棠》,还有今天的《哪吒》,这些电影,要么是光线出品,要么是光线旗下的彩条屋联合出品。
这可不是巧合。几年前,光线就开始搜罗有潜力的动画导演。只要发掘到好苗子,就马上锁定,要么提供资金支持,要么干脆出钱,给这个导演成立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室,让他使劲发挥。后续假如这个导演的市场反馈好,就继续追加投入。
那么,市面上的导演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倾向于动画导演呢?这主要是因为,动画的确定性更强。
一来,动画的成本相对可控,即使赶上刮风下雨也不用停机。
二来,动画角色不存在塌房的可能性,只要这个IP做成了,就可以一直持续地挖掘它。
换句话说,《哪吒2》的票房不是一个点上的突破,而是一张网协作的结果。有句谚语叫,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说的是每个物种都要依靠一个更大的系统。但反过来看,这个系统从哪来?恰恰是无数的参与者一起创造出来的。每个节点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张网自然会产生好的结果。
《哪吒2》的成绩后续还意味着什么,现在也许还无法确定。
但是,在这里,我很想把和菜头老师关于《哪吒2》的感受分享给你,他说,无法确定的就留给时间吧。在这个春天,我们看着浪涛汹涌而去,在那些浪头起落之间,偶尔瞥见水中有金色一闪而逝,这让我们忍不住开始期待新的一年,期待新一年里的变化。也让我们换一种眼光和心态重新看世界,并且内心里因此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春天就应该这样,万物复苏,新旧更替,心怀希望,跃跃欲试。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