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28日)保险业流传已久的故事 20多年前提起做保险,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的称呼。比如,早年间在保险圈一直流传一个故事。说保险销售员小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帮助张大妈扛了50斤大米上楼。终于感动了张大妈,从小王那买了一份保险。这个故事还有很多变体,主角从小王换成小刘,从张大妈换成王大爷,但总归都是同一个模板。 但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你说它是用来打动客户的?但故事里没说张大妈到底需不需要保险啊。你要说它是用来激励同行的?但这个故事偏偏又没有下文。张大妈买的到底是什么保险?适不适合自己?小王后来又怎么样了?通通没有交代。 但是现在,至少从从业者的数量上看,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变化。那么,今天的保险行业是一个什么状态?它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样子的? 大概率上,一个成年人的通讯录里都会有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因此建议你读读这段故事。它也可能会在某些地方,给其他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咱们先对齐一下颗粒度,交代两个背景。 首先,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不是一回事。代理人类似于销售,属于特定的保险公司,主要工作是把保险卖给你。而经纪人独立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给你做保险方案。 其次,保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财产保险、人身险,还有其他的险种。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人身险下面的一个叫人寿险的分支。 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的数据,2023年国内保险业的保费总收入是5.12万亿元,而其中人寿险是2.76万亿元,占一半以上。而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卖保险,主要指的就是这类人寿险。而我们今天讲的主要就是人寿险的部分。 人寿险是怎样在美国扎根的? 荷兰、瑞典和法国甚至颁布过法令,规定人寿保险是非法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寿险是在给人的生命估价,而生命是神圣的,金钱是世俗的,二者决不能搅合在一起。据说在当时,只有一类人会上人寿险,这就是奴隶。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奴隶属于财产,给他们上寿险就跟给财产买保险是一样的。 注意,当时人们反感的可不是钱,而是他们觉得,很多神圣的东西不能被量化,也不该被量化。18世纪,美国甚至有一些虔诚的基督徒连人口普查都拒绝。他们觉得人口普查是在打探上帝的秘密。 但问题是,当时的人真的打从骨子里,就没有一丁点把生命量化的倾向吗?并不是。比如,婚丧嫁娶。不管在哪个文化中,人们都曾经追求过风光的婚礼,或者把葬礼的花销看得很重,觉得葬礼排场越大越好。一直到1942年,美国人在葬礼和丧葬用品上的花费,都要比在医院和疗养院里的花销高。 泽利泽说,这至少说明死亡和金钱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合理的象征性联系,只不过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换句话说,当时的寿险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观念的土壤,只不过,它缺少一个引爆点。得发生点什么事来推动一下,让人们能够把生死和金钱之间的关联摊到明面上来。 终于,在19世纪,这个引爆点出现了,这就是工业化。泽利泽观察的样本是美国,但很多欧洲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在美国,随着工业化普及,人们的风险意识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过去美国是农业社会,一家人有一块地,全家的生计就寄托在这块地上。即使家里的男丁没了,至少土地还在,妻子孩子还能继续耕种,好歹能保证生计。 而工业化之后,大家不种地了,改拧螺丝了。这时美国家庭的收入主要就指望在工厂上班的男性。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全家人的生计就是个大问题。对一些收入微薄的美国工人家庭来说,男丁去世就意味着第一笔债务。为什么?因为要办葬礼,家里有没积蓄。 随着这个问题越来越紧迫,关于寿险的事情终于要摊到明面儿上了。同时,美国人对善终的标准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要求这个人不仅仅自己得是一个好人,而且他死后还不能给家人增加债务负担,最好还能给家人留下一笔钱。 在这个观念转变的带动下,寿险开始在美国快速普及。19世纪末,美国的人寿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大规模商业化的探索,寿险算是全面在美国扎根了。 国内的寿险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好,现在,回到咱们中国。寿险在国内的普及,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 人寿保险最开始进入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人们也不太能接受这个东西。觉得寿险就是给死亡上的保险,而生死这个话题一般人不愿意挂在嘴边。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陈纯菁曾经专门花了四年时间,针对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做了田野调查。在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很多店铺在门口甚至会贴出告示,谢绝寿险推销。 那么,国内的寿险后来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在陈纯菁的调查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三个主要推动力。 第一,咱们中国人的家庭规模在变小。过去家家户户都是一大帮人,彼此之间有个照应。而随着城市化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小家庭作为生活单元。一个标准家庭普遍三口人,即使算上夫妻双方的父母也不过七个人。而小家庭没法仅仅靠庞大的亲友团来抵御风险。怎么办?很多人就把目光转向了保险。 第二,寿险本身也在做出转变。在咱们国内,人寿险最开始普及,靠的是推出理财功能。当时的保险代理人在推销时,也都在强调保险的理财功能,而不是它的保险属性。这种推广方式在当时更容易获得认可。 第三,20世纪90年代,国内大量的企业开始市场化改革。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金三支柱概念也开始在国内普及。所谓养老金三支柱,分别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这也成为寿险在国内普及的基础。 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2000年,国内的寿险投保规模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险种之一。大量的人开始加入保险业。直到2019年,国内的保险从业者达到历史最高值,912万。 那么,这个数字这两年为什么会大幅下降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佣金的变化。 根据《吴晓波频道》的观察,过去很长时间,保险公司为了刺激业绩,都会给营销人员设置高佣金返点。假设公司明面上的佣金是5%,但给保险代理人的实际佣金可能高达30%。因为佣金高,这个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人。 但很多人并不具备专业的销售技能,做业绩全靠人情关系,靠身边的亲戚朋友。这种人海战术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对身边卖保险的朋友心存警惕,生怕正在同学聚会呢,饭桌上突然推销起保险来。 直到2023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通知里首次提出,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报行合一,指的是保险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报备产品信息、费用结构、销售政策时,必须与实际经营行为保持一致。 说白了,报行合一,意味着佣金规定是多少,就必须是多少。在之后的一年多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又陆续出台了《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报行合一的要求。 据说保险的渠道佣金,相比之前大概减少了30%,甚至更多。而收入锐减,也直接导致了保险业的离职潮。 注意,从业者减少,并不意味着需求减少。目前,“80后”和“90后”正在成为保险消费的主力群体。而根据行业统计,日本和美国的新中产家庭,保险类资产占比是24%,而咱们国内是4%。这或许意味着新中产家庭的在保险方面的投入,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保险行业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 好,宏观的数据就摆在这。那么,具体到个人,保险从业者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几位比较资深的从业者聊了聊。他们说,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 首先,专业的经纪人会越来越精英化。 据说现在有的保险经纪人机构,硕士占比已经超过35%,而且还要求从业者有注册财务策划师证书。还有一些公司在尝试复合型人才计划,也就是保险+法律+税务,三者合一,给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其次,原本是草台班子的,会更加草台班子,并且逐渐出局。也就是那些依赖人情生意的从业者,他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AI的冲击。 好,刚才咱们大致讲了寿险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过程。 最后,分享一个个人观察。在咱们得到同学里,有不少在保险行业里做得很出色的。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很多厉害的从业者,都正在努力完成一个转型。 你看,过去提起销售,好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忽悠,先把人忽悠蒙了,再想办法成交。 但高手并不是这样,他们的目标不是让用户变笨,正好相反,是尽可能让用户变聪明,最好也变成半个内行,甚至完全内行。只要用户足够内行,他们自然知道这个东西适不适合自己。我觉得放在任何行业,这个跟用户站在一起的姿态,都值得认真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