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4月3日)韩国围棋的辉煌始于1988年曹薰铉在应氏杯的惊天逆转。那一战不仅终结了聂卫平的时代,更点燃了韩国围棋的燎原之火。李昌镐的“石佛”之名,是用每日十小时的棋谱研读铸就;李世石的“僵尸流”,是将胜负执念化为棋盘上的绝地反击;申真谞的“无我之境”,是AI时代下对围棋本质的极致探索。这些棋士的传奇,是韩国围棋精神最鲜活的注脚——棋道即人生,胜负即信仰。中国棋迷常言“韩国厚度不足”,却选择性忽视了一个事实:韩国棋坛的每一代王者,都是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棋盘的“胜负师”。他们不需要用“厚度”标榜繁荣,因为一颗星辰的光芒足以照亮整个时代。 在首尔的围棋道场里,六七岁的孩童已开始直面职业级的生死棋局。这里没有退路,只有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每日300道死活题、10小时对弈复盘、凌晨时分的集体研讨……这种近乎残酷的淘汰机制,淬炼出韩国棋手举世闻名的官子能力与逆风韧性。而中国棋手的成长轨迹则显得过于“安逸”。优越的家庭条件、多元的升学选择,让他们始终缺乏破釜沉舟的觉悟。当韩国少年在道场为一张职业证书赌上青春时,中国同龄人还在权衡“下棋与读书哪个更划算”。这种从根基上差异,注定了两国棋手对围棋的虔诚度天差地别。
围棋之于韩国,从来不只是游戏。它承载着这个民族在历史夹缝中求存的集体记忆——正如朝鲜半岛的地缘困境,棋盘上的每一次搏杀都是关乎存亡的战争。这种深入骨髓的危机意识,让韩国棋手将胜负视为生命。当柯洁在直播中笑谈“斗地主冠军比围棋冠军轻松”时,申真谞正在研究室与AI进行第1001次对战;当中国棋手在综艺节目里插科打诨,姜东润这些80年代老将仍在国际赛场殊死拼杀。韩国棋迷的骄傲在于:我们的棋士永远以棋枰为神殿,以棋子为祭器。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韩国棋界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申真谞团队独创的“迷雾训练法”——随机屏蔽AI局部胜率提示,迫使棋手在复杂局面中自主决策;朴廷桓开创的“逆向工程”研究——从AI推荐着法反推战略意图,将机器算法转化为人类智慧。这些创新让韩国在AI时代继续领跑。
反观中国棋手,虽坐拥顶级AI设备,却陷入“唯胜率论”的窠臼。当韩国棋手用生物反馈仪训练抗压能力时,中国新锐还在为直播流量分心。技术可以购买,但驾驭技术的专注力无法速成。 韩国棋坛对“棋士精神”有着近乎严苛的守护。申真谞至今租房居住,将全部收入投入围棋研究;金志锡年过四旬仍每天第一个抵达棋院;元晟溱在低谷期拒绝商业活动,用三年闭关重返巅峰。这种纯粹性,让韩国棋手的职业寿命远超他国。而中国棋界正在为功利主义付出代价。当李轩豪因婚姻淡出一线,当柯洁的豪车比棋谱更受关注,韩国棋迷看到的是一个背离棋道的反面教材。我们始终相信:唯有将灵魂献给围棋的人,才配得上“棋士”之名。 三十年来,韩国围棋用纯粹碾压厚度,用信仰战胜浮躁。这不是偶然的胜利,而是民族精神与棋道追求共振的必然。当中国棋迷争论“直播收入与冠军奖金孰高”时,韩国棋士仍在烛照青史的棋谱上书写永恒。
申真谞们从不需要用“厚度”自我安慰,因为他们知道:围棋的至高境界,从不在人数多寡,而在心无旁骛的极致攀登。这团燃烧了半个世纪的棋道圣火,将继续照亮韩国围棋征服星辰大海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