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4月18日)
战国时代,在吴越争霸和勾践灭吴中,西施扮演着“美女间谍”的重要角色,这一时期的西施广为后人熟知。
但在200年之前,西施的名字早已出现过。
春秋时代的管仲,曾在《管子》里提及过她:“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还有庄周那儿也对她有些评述。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施效颦”一词的正来源于此。不过,这些只言片语都是描写了前者西施的惊人之姿和沉鱼落雁的美貌,而对她的身世却未作任何深入记载。
200年后,又一个名叫“西施”的女子出现,然而,她生前却沦为别人的玩物,死后也成了历史的遮羞布。
——
当初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战败,绝望的他本打算杀死妻子,焚毁财宝,然后自杀,却意外得知吴国的太宰贪婪成性。
勾践看见一线生机,顿时计上心来,他表面上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私底下准备着大量珍宝,并进献美女给吴国,乞求对方收兵回国,好让自己能够卧薪尝胆,给越国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契机。
与此同时,越王勾践派使者范蠡在本国遍访美人,最后在诸暨苎萝山找到两个卖柴的女子,皆生有姿色,秀媚出众。
寻到目标后,下一步就对其进行政治包装,范蠡用前代著名美人“西施”的名号重新命名他访到的乡间美女之一。
关于后者西施的身世,唐宋以来的世人逐渐摒弃了她卖柴女的形象,多倾向于她是一名浣纱女,即从事织物洗涤的女工。
——
而范蠡和西施之间,流传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大多是关于两人隐秘的爱情。
明代《浣纱记》中记载,说西施本为浣纱女,在小溪边与范蠡相遇,西施眉黛含春,我见犹怜,范蠡一眼沦陷不能自拔,二人双双坠入爱河。
后来越国危急,范蠡出于爱国大义,含泪忍痛将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
还有另一个夸张的版本,范蠡为祛掉西施身上的村姑味儿,特意将寻到的两位美女安置别处,学习优雅和歌舞技巧,以把她们改造成合乎宫廷礼仪的贵妇。
在此期间,范蠡对西施暗生情愫,并违反朝纲与之私通。
最后不得不将她们送至吴国时,范蠡也是想尽办法拖廷时间,据说短短两三百里路,一行人竟走了整整3年。更有记载,范蠡和西施在路上还生了个儿子。
这记载是真是假已经无法考究,只知道西施和另一位美人郑旦被当成礼物,送到了吴王夫差手里。
西施的悲惨命运,从与范蠡相遇的那刻便已注定。
——
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欣然接受了这两个来自于越国的尤物。在他看来,勾践此举正是对吴国尽忠的表现。
西施和郑旦也不负众望,她们很快就得到了夫差的万般宠爱。
此时勾践也看准时机,向夫差赠送了大量镶嵌黄金白玉的栏杆,不遗余力地撺掇他打造豪华的宫殿,以消耗吴国的人力物力。
夫差果然中计,他大兴土木,先是在姑苏建造春宵宫,据说那座豪华的“情欲之殿”,需花费3年收集建材,又费5年时间加以打造,仅高度就达到200里。
修建完成后,夫差便长期在那里耽留,日夜沉湎于酒色,置朝政于不顾,吴国国力就此变得日益衰微。
吴国被灭,西施重新回到范蠡身边,两人一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
然而这个结局只是后人心中美好的愿景,在历史长河中,西施的生死成了个不解之谜。
关于她的结局,《吴越春秋》有一种记载。
“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去。”
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把西施投入江里,让她随着装她的皮袋一起漂浮着消失。
也许在勾践眼里,西施只是一把报仇雪恨的利刃,她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吴国灭亡。
“美人计”让勾践的复仇事业得以成功,但毕竟这谋划不怎么光彩,恐怕西施在两国之间也掌握了太多情报,所以她就有了非死不可的理由。
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原因,勾践得知了西施与逃走的部下范蠡私通的情报,索性杀死西施借机报复范蠡。
难怪范蠡后来会发出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西施被杀,这位功勋卓著的美人,生前是母国的工具,送给敌人沦为玩物,死后又被人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处死,用她的死亡消解一切道德难题。
然而仅有一点庆幸的是,西施作为男权专制主义最美丽的祭品,史书并没有给她戴上“祸国殃民”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