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5月4日)當27歲的白宮新任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出現在電視機前,沒人能忽視她的存在——金發碧眼,妝容精緻,說話咄咄逼人。作為史上最年輕的發言人,這位政治新人從不怯場。 她火力全開的工作風格,頻頻出圈,但更吸引注意力的,是她越縮越窄的鼻翼。有網友調侃道:“她是不是找了邁克爾·傑克遜的整形醫生?” 這張頻繁出現在鏡頭前的臉,僅僅是MAGA世界裡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
近期,“海湖莊園臉”(Mar-a-Lago Face)在美國社會引發了熱議。時尚媒體《沙龍》稱,海湖莊園臉,已成為川普核心圈子的必備“飾品”。整形醫生也說,“大量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曬成邁阿密古銅色、嘴唇飽滿、皮膚如絲般光滑”的趨勢,正在席捲川普領地。 《好萊塢報導者》稱,川普核心圈子的幾位女性,最近都接受了整容手術,一些男性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這股政壇的整形風潮,在去年大選期間就已經湧現。去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就被媒體認為是一場整形手術的秀場,隨著川普重返白宮,一連串相似的面孔,在海湖莊園登台亮相。
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勞拉·川普、小川普的未婚妻金伯利·吉爾福伊爾、極右翼活動家勞拉·盧默……她們並肩出現,眉毛上挑、下頜鋒利、嘴唇飽滿,妝容濃重,彷彿出自同一位整形醫生之手。 外界對這種“用力過猛”的外形嘲諷不斷,左翼人士更是將其戲謔為“海湖莊園臉”或是“保守女孩妝容”。 但這股潮流遠不只關乎美的標準,也是對川普本人的一次無聲表忠,同時,它更像是川普時代的一種政治符號——在極化加劇的當下,誇張乃至過度的女性面孔,成了勝利的狂熱註腳。 一張張臉的背後,是川普用真人秀的邏輯,重塑美國政治和社會文化。
忠誠也能塑型“海湖莊園臉”的稱呼,源於川普位於佛羅里達棕櫚灘的私人領地。 這座瑰麗的莊園,是川普在1985年購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不只是一處奢華住所,也是他重塑美國政治和文化敘事的試驗場。 正如巴塞隆納阿巴特·奧利巴大學傳播學教授胡安·洛佩斯·阿萊格雷所言,在紐約,川普只是一個俗氣的富豪,但在佛羅里達,他的美學終於找到了歸屬感。從深藍州轉向紅州,川普在海湖莊園建起了一個帶有獨特審美標誌的“夏季白宮”。
在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阿爾卡·梅農看來,“‘海湖莊園臉’現象,實際上標誌著整形手術審美的一次回擺——回到了那個人們一眼就能看出誰動過手術的時代。” 正如整形醫生法林指出,所謂的“海湖莊園臉”,體現了美國女性對某種面部結構的偏好,尤其是東歐女性特有的高顴骨、緊致下顎與立體輪廓。 這種強調雕塑感和對稱性的面容,在社交媒體主導的審美體系中早已有跡可循。所謂的“Instagram Face”,就是通過濾鏡、整形和修飾打造出的立體感強烈、飽滿而緊致的面孔。 而在更早之前,福克斯新聞代表的保守文化,也鍾愛一種特定的女主播形象——大波浪捲發、濃重眼妝、緊致輪廓、標準笑容,即女性既要突出性別吸引力,又必須保持順從。 與一般的時尚潮流不同,在海湖莊園,一張填充物更為明顯的臉,彰顯的是權力,帶來的是更堅實的身份歸屬感以及政治生涯的認證。 報導稱,南達科他州州長克里斯蒂·諾姆(Kristi Noem)矯正了牙齒,希望提高在川普團隊中擔任要職的機會。共和黨戰略家羅恩·邦讓說,諾姆在向川普展示自己在鏡頭前的表現,她擁有他想要的明星效應,同時符合川普宇宙中女性的模式。 諾姆完美詮釋了川普口中的“女人必須穿得像女人”這一華麗轉變。過去一頭幹練短髮的諾姆,在MAGA運動中,迅速貼近川普心中的女性形象。頭髮越來越長,捲成了波浪狀。她變成了小唐納德·川普未婚妻金伯利的“二重身”,或者一個黑髮版的勞拉·川普(川普兒媳)。牙齒矯正,只是她漫長形象改造的最近一步。
前共和黨眾議員馬特·蓋茲,也是MAGA運動中形象改造最積極的一員。早在去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就以棱角分明的新造型亮相,豐滿的顴骨、彎彎的眉毛和僵硬的臉,皺紋一掃而光。有整形醫生認為,他注射了大量肉毒桿菌和填充物。
在如今的美國政治中,帶有“力量感”的白人男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男人們試圖借助外形的改造,以貼合人們熟悉的那種“掌控局面”的範本。 去年那張川普遭遇襲擊後握拳怒吼、滿臉血跡的照片,就是這種力量崇拜的極致體現。在這場大選中,共和黨也明確把“男性氣概受到威脅”的焦慮,轉化為動員手段之一。 一個人在川普政府中能否接近權力,是否至少部分取決於他是否願意按照MAGA的審美觀塑造自己?對此,《瓊斯母親》雜誌稱,任何人都會有“做海湖莊園臉”的衝動。 但問題在於,為了政治上的一致性,有意無意地接受外科手術,自我會發生什麼變化?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結果可能會像源源不斷的機器人一樣,難以分辨,黯淡無光。
是倒退還是懷舊?川普的回歸,不僅體現在“海湖莊園臉”這種時尚風潮上。 在一則於去年11月爆火的TikTok視訊中,博主埃莉西亞·伯曼通過分析正在流行的美容風格——極度纖瘦、去除紋身、無妝容感妝容,以及“猶他捲髮”(一種常見於保守派女性群體、造型規整的波浪捲發),將這些微妙的變化,與川普可能再次勝選的政治氣候聯絡了起來。 在後續的視訊中,伯曼進一步談到了越來越熱的整形手術潮流,並主張這代表著一種更廣泛的保守文化回擺。 “海湖莊園臉”是在川普圈內流行的非典型整形美學,追求的是一種效果極度明顯的年輕化,但這種狂熱難以持續,以演藝圈為代表的“自然整形”潮流,代表了一種更廣泛的傳統趨勢。
在疫情後的時代,以“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海莉·比伯為代表的女明星,每逢紅毯亮相,整個人的妝容都透露著一種原生感的光澤,一種填充物被溶解的平滑感。 如今,為了滿足對“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多醫生開始採用深層平面提升技術,而非簡單拉緊皮膚;脂肪移植也逐漸取代了對玻尿酸填充劑的過度依賴,以實現更柔和、持久、且符合自然比例的面部修飾效果。 從審美取向來看,曾經推崇多樣性與個性化的左翼文化,正在悄然向更傳統、更中產階級化的規範靠攏——一種以白人面孔為默認範本的“自然美”。 文化評論人兼數字策略師阿布哈·阿哈德將這一趨勢稱為“誇張版優生學”,並提醒說,它本質上仍是重申以歐洲為中心的審美方式。 與此同時,這股潮流也伴隨著對“超級女性化”特質的重新強調:一種更順從於傳統性別角色的外觀規範。這也是為什麼Trad wife(傳統妻子)能在社交媒體上發展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這種保守思潮的加劇,同樣體現在超級男性氣質。 從2023年年底開始,就有觀察者注意到了矽谷男子氣概強勢回歸的變化。 舊時代的科技富豪,愛穿巴塔哥尼亞夾克和歐布斯跑鞋,推崇一種低調謙虛的美學;但到了川普時代,這套審美開始破裂:從皮夾克、大金鏈、大腕錶,到越來越明顯的肱二頭肌,新一代的科技巨頭開始強調更具有力量感,以及凸顯地位的裝扮。 這種對性別二元化氣質的追求,被視為一種對過去的迷戀。 去年,趨勢預測者肖恩·莫納漢就敏感地覺察到了一股新的美學理念的崛起,並稱其為“Boom Boom”美學(模仿香檳噴濺、合同敲定的擬聲詞)。 在他看來,這種新美學借用了20世紀80至90年代初期張揚的魅力和鮮明的階級符號,精髓在於為了看上去像是花了很多錢,而去花很多錢。 從男性穿著的寬肩、松身“權力西裝”,到女性穿著的華麗皮草,這種美學間接強化了對“權力男性”和“炫耀性女性”的復古想像。 但問題是,這種回擺,為何在多元化已深入人心的美國來得如此之快?與過往不同的是,這種與政治高度捆綁的時尚潮流,究竟隱藏怎樣的殘酷性?
喧囂的暴力美國文化倚重視覺溝通。 從20世紀中葉麥迪遜大道廣告業興起開始,如何“在三秒內抓住注意力”就成了一項核心命題。圖像要夠直白,資訊要夠密集,目的不是解釋清楚,而是製造衝擊感。 這種視覺壓倒內容的傳播方式,早已深深嵌入美國社會,也悄然改變了人們對政治、身份乃至權威的理解方式。 從電視辯論到競選廣告,從面孔氣質到總統服飾,權威往往不是通過說服建立,而是通過“看起來值得相信”來獲得。 在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傳播的社會,加上根深蒂固的個人英雄主義傳統,政治也逐漸變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視覺敘事。
儘管多元化的推進會帶來更豐富的身份想像,但在秩序重組的過渡期,模糊與混亂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這份混亂,不只來自文化認同的重構,更是源自一種持續累積的結構性不安。 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疫情、通膨、種族衝突與地緣對抗,美國社會底層的不安全感始終沒能消減。 當傳統的上升路徑變得遙不可及,人們便會轉向一些清晰可見的身份錨點——外貌、風格、甚至講話方式,都是可被快速識別的符號,且這些符號往往默認是白人中產階級的模樣。 在川普的世界裡,一張能引起視覺張力的臉,比任何能力都來得重要——他是出了名的迷戀美貌。 別緻的MAGA美學,與川普式執政風格一脈相承——表面的喧囂,最適合掩蓋現實的暴力。今年1月底,畫著誇張妝容、披著大波浪、戴著棒球帽的諾姆,作為國土安全部長,出現在布朗克斯,參與無證移民的抓捕行動。事實上,她既沒有在國土安全部工作過,也沒有執法經歷。但爭議中的大規模驅逐移民,也在她奪目的鏡頭表演中,變得“性感”起來。
諾姆稱所謂“非法移民”為“邋遢鬼”,應該被立即清除。她讓被逮捕的男性移民,像道具一樣,赤膊上身地站在自己身後,畫面猶如影視劇。一如巴納德學院藝術史教授安妮·希格內特所說,那些擁有海湖莊園臉的女性,正在表演川普整個政治形象的關鍵部分。 只要她們想,新聞焦點可以迅速從政策內容轉移到這些女性帶來的視覺效果。“海湖莊園臉”,正凸顯了這樣一種川普主義:用熱鬧和喧囂來遮蔽現實,這是川普最經典的伎倆。 整形留下的痕跡難以恢復,正如這種真人秀政治對公共空間的侵蝕,不易消除。 批評者看來,MAGA世界裡,每個人都散發著冷酷無情的能量。他們依靠建立在保守性別觀念的美學,最終製造了花哨的“美感”,一如川普構築的舊美國理想——帝國和資本主義,並加速將它們變成了人們眼前的噩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