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5日)
你以为混动车只能当“电动爹”的备胎?极氪用900V高压和兆瓦电驱直接掀了桌子。 混动车是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它就是个妥协的产物,纯电续航短得像手机电量,充电慢得像2G网络,低电量时动力萎靡得像通宵加班后的打工人。 市面上绝大多数混动和增程车还在用400V架构,纯电体验被800V的纯电车型甩开几条街,仿佛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但极氪的浩瀚-S直接告诉你:混动车也能当大哥,而且还能当得比纯电更嚣张。 ▼ 图片来自科技日报 先看看这套架构的底子,全球首个全栈900V高压电混架构,900V是什么水平?比保时捷Taycan的800V还高,比特斯拉的400V高出一倍多。 高电压意味着什么?能量传输更快,充电更猛,电机功率更大。 但问题是,混动车塞了发动机、电机、电池三套系统,高压化难度堪比在螺蛳粉里加佛跳墙还不串味。 传统混动为啥不敢玩高压?因为电池管理系统复杂得像高考数学压轴题,油电协同控制难如让猫和狗一起跳芭蕾。 但极氪的工程师愣是把这题解了,还解出了附加分,6C超快充、70度大电池、电驱总功率破1000千瓦,直接让混动车冲进3秒俱乐部。 38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什么水平?比某些标榜“纯电”的车型还长。 馈电油耗比1.5T的竞品低5%-10%,发动机热效率干到46%,比丰田THS还高。 低电量时动力不衰减?急加速、爬坡、高海拔照样生龙活虎,完全不像某些混动车一没电就变成“移动路障”。 极氪9X的零百加速3.1秒,最高时速240公里,直接让一众纯电超跑汗颜。混动车居然能在性能上反杀纯电?这操作就像食堂阿姨突然端出米其林三星,颠覆认知。 再说说电池,70度6C大电池,混动领域独一份,6C超快充,20%到80%只要9分钟,比某些纯电车还快。 145千瓦的增程发电机,高速上边跑边充,90分钟能从30%充到80%,彻底告别“充电焦虑”。 热管理系统覆盖-30℃到60℃,冬天不趴窝,夏天不罢工,比某些娇贵的纯电车型更耐造。 碳化硅电驱效率98%,能量浪费少得像是薅羊毛薅到秃。 安全方面更是离谱,白车身91%高强钢和铝合金,A/B柱用2000兆帕潜艇钢,车身刚度41600N·m/deg,比某些豪华品牌的全尺寸SUV还硬。 50km/h正面柱碰、105km/h后碰测试,直接拿国标当热身。 ▼ 图片来自科技日报 48V主动稳定杆0.2秒响应,侧碰时0.7秒抬升车身减少27%侵入量,这反应速度比某些人类的反射弧还快。 智能驾驶也没落下。双NVIDIA Thor芯片,1400TOPS算力,5激光雷达,43个感知硬件,堆料堆到丧心病狂。 Smart AI Agent架构,云端大模型+世界模型强化学习,无图也能瞎逛,像是给车装了个人工智能副驾。 极氪的专利已经超过2530项,从一体化压铸到卫星通信上车,技术储备厚得像高考前的五年模拟三年高考。 浩瀚-S不是PPT,而是实打实把混动车抬进了高性能时代,以前混动车是“够用就行”,现在极氪告诉你:“不够变态,就别出来混。”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极氪能搞出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而某些人却只会敲键盘? 混动车从“妥协产物”到“性能标杆”的跨越,背后是一群人的沉默耕耘,和另一群人的聒噪质疑。 当某些人还在论坛里指点江山,用“技术不行”“国产落后”的论调刷存在感时,真正的工程师们早已在实验室里熬过无数个通宵,用一次次失败和迭代换来了今天的突破。 浩瀚-S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中国的科研体系,从来就不相信“不可能”。 有人说,混动车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过渡产品”的宿命,可他们忘了,技术的边界从来不是由键盘决定的,而是由那些愿意在未知领域拓荒的人定义的。 当某些人还在用“油改电”的刻板印象嘲笑国产车时,极氪的团队已经用纯电架构反向改造混动,把高压、超充、大电池这些纯电的优势,硬生生塞进了混动的框架里。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行业认知的彻底重构。 更讽刺的是某些人一边喊着“国产车缺乏创新”,一边又对真正的创新视而不见。 他们可以对着国外品牌的技术参数如数家珍,却对自家门口的突破充耳不闻。 浩瀚-S的900V高压、兆瓦电驱、超低馈电油耗,哪一项不是实打实的全球领先? 可偏偏有人选择性失明,非要等到外国媒体吹捧,才勉强承认一句“还行”。 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卑的残余,仿佛只有被外人认可,才配得上“牛逼”二字。 而真正支撑这些技术突破的,是中国独有的科研生态,从政策引导到产业链协同,从高校研究到企业落地,整个体系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 没有这样的土壤,再好的创意也只能停留在论文里,但某些人除了在评论区阴阳怪气,还能贡献什么? 他们嘲笑“举国体制”,却不知道正是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让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超车。 当别人还在争论该不该投入时,我们已经把技术做到了极致。 更值得玩味的是某些人对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参数对比”的层面,他们以为创新就是堆砌硬件却忽略了背后的系统思维。 浩瀚-S的成功不在于它用了多少激光雷达或芯片,而在于它如何把这些技术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就像做菜不是食材越贵越好,而是要看厨师怎么搭配火候,某些人只会数盘子里的菜有几样,却尝不出味道的层次。 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一群愿意埋头苦干的人。 而这些人往往没空上网辩论,他们更关心如何解决下一个技术难点,而不是如何赢得一场口水战。 当键盘侠在虚拟世界里争得面红耳赤时,真正的战士已经在现实世界里攻城略地。 所以,当我们看到极氪这样的企业一次次突破技术天花板时,或许该问的不是“他们怎么做到的”,而是“我们为什么总在低估他们”? 最后,留给读者一个问题:如果连这样的突破都换不来某些人的认可,那他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