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31日)
在围棋诞生的诸多传说中,最被人接受的莫过于“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了,相传上古时期的尧帝为了孩子丹朱的教育,而妙手发明了围棋,在这个故事的表层意思里,突出的是围棋对于孩子先天的教育属性,但在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那就是是围棋的起源阶层,其实是来自上层阶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统治阶层”。
在我们熟悉的项目里,比如扑克牌、乒乓球、以及各类棋类运动里,基本玩法都是从民间发展或演化而来,而只有围棋似乎成为了那个“特例”,围棋虽然也在民间流行,但却更受上层人民的喜爱,学习热情可谓“蔚然成风”。
特别是战国时期以后,相比寻常人家,往往是士人阶级更热爱围棋,也更将围棋作为培养孩子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棋类之中,围棋独受士人阶层喜爱,对于古代的士人阶层来说,围棋又给了他们怎样的培养作用?今天我们就不妨来翻开历史,看看围棋在中国古代,对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士人阶级,围棋文化定型的核心力量
围棋虽然起源于上层阶级,但并非一开始就在士人阶层开始流行,根据《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以及《孟子・告子上》中对“弈秋”(古代著名棋手)的记载,可见先秦时期围棋已在贵族、士人乃至部分平民中存在,但尚未形成明确的 “阶级专属” 标签。
不过随着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围棋的功能以及其中蕴含的博弈被人们所发现,自此开始围棋不再是单一的游戏,而是作为兼具智力竞技、修身养性、哲学表达的文化载体,虽然民间仍然流行,但其文化核心已经转移至士人阶层,并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这一点上,历史上其实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案例,比如春秋时期,就已经用“举棋不定”形容政治决策的犹豫不决;《尹文子》更将围棋视为“以智力求者”的典范,强调其主动权在我的对弈逻辑;汉代班固更是在《弈旨》中更将围棋与天地、帝王、五霸等宏大命题关联,赋予围棋以儒家伦理与政治秩序的象征意义。这些都说明围棋的地位在不断往上升。
而在汉代,这一地位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杜夫子称围棋 “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可见围棋在当时士人阶层中的地位。
为什么会围棋会上升到这个地位呢?这其实和人们逐渐发现围棋的特点有关,首先围棋是极具变化和攻守易位的棋类,要求人们必须全神贯注在谋略上,可能前一秒你还在追着别人杀,后一秒在转换上就已经吃了大亏甚至无力回天,这种极致的谋略性被古人视作帝王之术的重要培养方式。
其次,围棋极其磨炼人的心性,不论是胜负还是大逆转,对于人的心性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只有那些能藏住自己意图的人,才能成为常胜将军,这也是围棋被推崇的原因。
最后人们发现,围棋是需要磨炼的技艺,他并非掷骰子那样的纯娱乐,而是需要每个人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学习,就如同音乐一样,高手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成倍的。
因此自那时起,围棋就逐渐开始在士人阶级流行甚至爆火起来,也诞生了诸多类似“围棋赌墅”(东晋谢安)、围棋入诗歌这样的场景,可见围棋流行之火。
崇尚围棋的根本原因:文化属性与阶级需求的深度契合
如果我们去调查那些古代棋手,发现古代棋手们绝不仅仅是棋艺出众,他们在知识领域同样出类拔萃,比三国曹操、南朝宋武帝刘裕、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等帝王均酷爱围棋;南朝 “竟陵八友”(以萧衍、沈约为代表的贵族文人集团)常以围棋会友等等等等,可以说古代的围棋高手们,帝王将相们简直不要太多。
在古代,围棋也是帝王心术的象征
不过事实上,这些帝王将相崇尚围棋,其实和围棋本身的属性也有关,更重点一点说,和当时上层阶级的需求有关。
因为围棋能连接的事物,实在太多太多了。
首先一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围棋快速上升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而围棋黑白两色,再加上千变万化,与当时的诸多指导思想不谋而合,比如围棋的黑白对立、阴阳平衡等规则,暗合道家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宇宙观;围棋不追求“必胜”,而重“合道”(如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 的棋理),与儒家 “中庸”“克己” 的道德观呼应。这些都成为了围棋步入上层阶级的“敲门砖”。
此外,古人的社交注重“雅”而非“俗”,围棋规则复杂、耗时较长,且需要一定文化门槛,天然适合作为“精英社交” 的载体。这是因为围棋的棋语是十分含蓄的,比如谢安赌墅,全程没说过一句话,就坐那下棋,最终战争胜利后,谢安激动地深情与之前下棋的镇定自若截然相反,一下就突出了围棋让人静心的作用,这其实就是“雅”的一种体现。
总体来看,围棋受到古人,特别是上层阶级的推崇并非偶然,它是古人对于智力、文化、社交的一种精神追求和表达,这种方式让他逐渐成为古人的“四艺”之一,也成为了标志性的元素。
时至今日,围棋在中国已经绵延4000余年,围棋文化不仅经久不衰,同时在当代还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我们常说以史为镜,而围棋对人们的影响不仅在于古代的士人阶级,对当代能有良好受教育条件的孩子们来说,每个孩子又何尝不是“士”呢?而以棋会友,通过围棋感受其中的哲思,也成为了很多孩子们学围棋的目的。
而围棋,也正是在此刻,才完成了属于它的千年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