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如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罗輯思維
2025年8月16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9日)

01

怎么写“人与自我”

先说个普遍现象:好多孩子写议论文,不是论点干巴巴,就是论据翻来覆去那几个老例子。写“坚持”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写“勇气”就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不是说这些例子不好,而是用得太多,就像一道菜天天吃,再好也腻了。
可如果翻开刘擎老师这本书,你会发现,这里面全是能让作文“改头换面”的新鲜思路。
咱们先说说“人与自我”这个话题,这可是议论文的常客。
比如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成长中如何突破自我”,孩子们是不是常写“要努力”“要奋斗”?这些话都对,但不够带劲。你知道书里尼采怎么说吗?他提出“超人哲学”,说人不是被规定好的,而是要不断“自我超越”,就像登山,爬上一座山,看到更高的山,就有了新的目标。
这意思就是,人生价值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步一步闯出来的。还有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这话听着绕,其实特简单:你这辈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生下来就定好的,是你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
比如写“面对诱惑如何选择”,就可以说:“萨特告诉我们,没有谁天生就是好人或坏人,每次在游戏和学习之间选择后者,每次在谎言和诚实之间选择后者,每次在冷漠和关怀之间选择后者,就是在为自己‘塑造’一个更值得尊重的本质。”

02

“人与社会”话题怎么写

再说说“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更是议论文的重中之重。“公平与正义”,这话题在作文里太常见了。
比如“教育资源该不该平均分配”“社会该怎么照顾弱势群体”。书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能把这个问题讲得明明白白,还特别有说服力。
罗尔斯说,判断一个规则公不公平,得假设我们都站在“无知之幕”后面——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人还是富人,是聪明还是普通,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这时候设计的规则,才可能最公平。
比如讨论“重点学校该不该集中优质师资”,要是你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不会生在农村,会不会成绩一般,你还会觉得“把最好的老师都放重点校”公平吗?恐怕不会。你可能会想:“得让每个学校都有不错的老师,哪怕农村学校的老师稍微弱一点,也得有培训机会——万一我将来是农村孩子呢?”这就是罗尔斯说的“对最不利者最有利”的原则。
用这个观点写作文,就不会空喊口号了。比如写“教育公平”,可以这么说:“很多人觉得‘重点学校师资好’是应该的,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提醒我们:如果剥离掉‘我现在是城市学生’这个身份,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公平不是‘强者恒强’,而是让每个孩子,哪怕是最偏远地区的孩子,都能摸到优质教育的边儿。
就像给高矮不一的人分蛋糕,不是一刀切,而是给矮个子搭个凳子——这才是‘无知之幕’背后,我们都会认同的公平。”你看,这样的论证,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具体标准,更容易让阅卷的老师眼前一亮。
说到社会话题,“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也几乎年年考。比如,“手机让我们更自由还是更被困住”“算法会不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笨”。书里韦伯的“工具理性”和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能把这个问题挖得特别深。
韦伯说,现代社会的人太容易陷入“工具理性”——就是做什么事只看“能不能成”“效率高不高”,不管这件事本身有没有意义。比如刷手机,我们总说“再看5分钟”,这就是工具理性在作祟:只算时间够不够,不算这5分钟是不是在浪费生命。
马尔库塞更厉害,他说科技发展可能让我们变成“单向度的人”——就是只会顺着一个方向想问题,失去了批判能力。比如现在的算法,总给你推你喜欢的内容,你刷到的都是认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世界就该是这样”,思维会被不断地固化,以后就很难再容下不同的观点。
用这两个观点写“科技与人文”,一下子就有了批判性。比如可以写:“我们总说手机让生活更方便,但韦伯的‘工具理性’让我们警惕:当我们用‘效率’衡量一切——刷视频要快进,看书只看摘要,连和家人聊天都在想‘这有啥用’——我们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追求效率的机器’。
更可怕的是马尔库塞说的‘单向度的人’:当算法把我们困在‘信息茧房’里,我们骂着‘网络暴力’,却又在看到不同观点时忍不住恶语相向——事实上,我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对待科技,不能只看‘方便不方便’,更要问一句:它有没有让我们变成更完整的人?”。你看,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作文中,分析“科技与人文的冲突”,是不是能让孩子的文章在一众作文中脱颖而出?
还有“道德责任与盲从”,这也是常考的点,比如写“网络暴力”“该不该随大流”。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简直是为这个量身定做的。她研究纳粹战犯艾希曼,发现这人不是天生的恶魔,就是因为懒得思考,别人让干啥就干啥,最后成了杀人工具。
回到当下网络环境,一些人在网上看到所谓“爆料”,不核实、不思考,就跟着恶语相向,对当事人造成极大伤害,这就是现实版的“平庸之恶”。
至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韦伯的“祛魅”理论能帮大忙。他说,以前人觉得打雷是雷公发怒,这叫“有魅”;现在科学告诉我们是云层放电,这叫“祛魅”。写“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就可以说:“现在我们知道,端午挂艾草不是为了驱鬼,是为了驱虫——这就是‘祛魅’。
但祛魅不是丢掉传统,而是像伯林说的‘多元价值’那样,既用科学解释艾草的作用,又珍惜它背后‘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再说说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这观点用在传统习俗上,简直是点睛之笔。哈耶克说,社会上最有生命力的规则,不是哪个权威拍脑袋定的,而是老百姓在生活里慢慢“长”出来的。
春节贴春联,不是哪个皇帝下命令说“必须贴”,是家家户户觉得“贴了春联,年味儿就足了”,一代代传下来的;中秋赏月,也不是官府规定的,是人们觉得“月圆时家人团圆,是天大的美事”,慢慢成了习俗。这些“自发秩序”里藏着的,是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
其实,不管是传统与现代,还是自由与规则,议论文考的从来不是“选A还是选B”,而是“你能不能看透A和B背后的根本”。这恰恰是刘擎老师书里那些哲学观点最擅长的——帮孩子捅破那层“表象纸”,看到问题的里子。
就说“自由与规则”,孩子们总爱争“自由更重要”还是“规则更重要”,就像争“左手重要还是右手重要”一样。但书中伯林的“两种自由”一讲,问题就清楚了:“消极自由”是“我不想被强迫”,比如课堂上不想被老师硬逼着回答不会的问题;“积极自由”是“我想自己做主”,比如想自己决定放学后先写数学还是先背英语。而规则呢?不是来剥夺自由的,是来保护自由的。
孩子写这个话题,要是能写出:“伯林告诉我们,自由从来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放纵。当同桌强迫你抄他的作业时,你渴望的是‘消极自由’——不被强迫;当你想自己安排学习计划时,你追求的是‘积极自由’——自己做主。而规则,就像操场的跑道,不是捆住你的脚,是让你能放心地跑,不用担心被别人撞到。真正的自由,是在规则守护的安全里,活出自己的节奏。”这样的论证,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对“自由本质”的深刻理解。
你看,这些哲学观点的作用,不是给孩子一堆“高大上的词儿”去堆作文,是给他一副“透视镜”——让他能透过“传统习俗”看到民族的初心,透过“规则”看到自由的边界。当孩子能用这些眼光去写作文,文字里自然就有了别人没有的深度和温度。
这就是《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的魅力——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怎么写”,而是“怎么想”。想清楚了,作文自然就不一样了。

03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坐标系”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这些哲学思想听着挺深,孩子能学会吗?其实啊,刘擎老师的书把这些道理讲得特别明白,就像聊天一样。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能给孩子一个“思考的坐标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写作文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能站在哲学家的肩膀上看问题。
比如看到有人为了追星疯狂花钱,普通人可能只会说“太傻了”,但用弗洛姆的“占有欲”分析,就能看出这是“想用占有偶像周边的方式,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正是高分议论文的关键。
阅读这本书,会让学生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能与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者“对话”,用经过沉淀的哲学智慧为自己的论点“背书”,最终实现从“单薄的观点”到“有厚度的思考”的跨越。
可能有家长担心:哲学太抽象,孩子用不好怎么办?其实根本不用全学会,哪怕就记住一两个观点,用在合适的地方,就能让作文闪闪发光。
所以说,《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不是一本普通的哲学书,它更像一本“作文升级宝典”。里面的每个观点,都能帮孩子把论点挖得更深,把论据选得更新,把论证做得更透。当别的孩子还在说“要努力”“要善良”的时候,你的孩子能用尼采、罗尔斯、阿伦特的思想说出不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差距,也是提分的关键。
简单来说,议论文与书中哲学命题的契合,本质上是“青少年对世界的追问”与“人类对根本问题的永恒思考”的相遇。这种相遇,让议论文不再是“应试作文”,而成为了思想成长的载体。
这是当时我们做这本书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应用,是非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践中开发出来的。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