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本科不好的“原罪”,读到博士能还清吗?
罗輯思維
2025年8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10日)
 
01

学历争论,本质上是对能力指标的争论

我给两个大模型出的辩题是: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第一学历,这到底是合理有效的标准,还是构成了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
正方AI的论点是,这是有效手段,应该支持。反方AI的观点是,这是偏见,应该纠正。
接下来,咱们看看双方AI辩友的陈词。
正方AI的主要论述大概是这样的。它认为第一学历歧视是个伪概念。什么叫歧视?假如我已经进入了一家公司,在同等岗位的情况下,同事们因为我的第一学历不行而看不起我,公司因为第一学历不行而在待遇上克扣我,这才叫歧视。
而用人单位招聘时看重第一学历,是在制定准入门槛,并非所谓的歧视。就像你不能因为游乐园的门票贵,就认为游乐园在搞门票歧视。
同时,第一学历通常需要经过高考取得,而高考是目前国内最为公平公正的考核手段。表面上看,一考定终身有些残酷。但高考的背后,是对一个人长期努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的判定。从这个角度看,把第一学历作为考核的最关键指标是合理的。
这是正方AI的陈词。
我们再看反方AI的陈词。它认为看重第一学历是否构成歧视,要看所应聘岗位与第一学历的关联度。
比如有的科研岗,它就是要求学生必须经过特定的学术训练,而这些训练只存在于一些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里,这当然属于合理要求。但是有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与第一学历之间完全没关系。
这样的招聘方式既可能把合适的人才挡在门外,也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们应当信奉终身的长期努力,高考不代表一切,它并不是一个人能力的终极指标。
这是反方AI的陈词。
说到这,你可能也发现了,尽管正反方AI论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就是它们都认为,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本质上是对能力指标的争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或许可以先把这些争论放在一边,去思考这背后那个更本质的问题:一个人怎么才能有效证明自己的能力?
显然,回到竞争者视角,你的证据越有效,对你越有利。你的证据越特别,你越有机会摆脱内卷。

02

挑战难度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

具体怎么证明呢?是考取一堆证书?是做一份漂亮的简历?
关于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得到App《做课的方法》的主理人,也是得到总编室的负责人宣明栋老师,跟我讲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叫做,高难度挑战模型。
也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最有效证明,是你完成过高难度挑战。挑战难度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
为什么有人读完研依然没有竞争力?是因为一些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报录比例是三比一,三个人里就能录取一个。这根本算不上高难度挑战。他只有继续读,读到博士,因为博士的毕业门槛不低,这才算完成了高难度挑战。这也是为什么网上有人说,本科不好就像原罪,得读到博士才能还清。
总归,你攻克的挑战难度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
麦肯锡曾经从大量的面试沟通中,梳理出了一个信任公式,这个公式涵盖了赢得对方信任所必需的几个关键要素。
这个公式是,信任=资质能力×可靠性×亲近度÷自我取向
乍一看可能有点复杂,其实很好理解。你看,这个公式总体上包括分子和分母。资质能力、可靠性、亲近度,这三个是分子,越大越好。而最后这个自我取向是分母,越小越好。
这几个词都是什么意思?
首先,资质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学历证书、工作经验,以及其他的所有履历。这些都属于刚性信息,你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什么改动的余地。
其次,可靠性,指的是你这个人到底可不可靠?怎么判断你是否可靠?关键看你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怎么样。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你是否完成过高难度挑战。说白了,你是不是一个能够“事儿上见”的人?
以及,亲近度,这指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怎么释放自己的亲和力?你可以适当说说自己的缺点。不是有那么句话吗,有缺点的人才显得更真实。
前面这三个指标都是分子,资质能力、可靠性、亲近度,这些指标都是得分越高越好。
而最后这个指标,自我取向,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是分母,越小越好。它越小,你的总体得分才能越高。
什么叫自我取向?它指的是,你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举个反面典型,假设我豁出去了,就想显摆自己,说到学习履历,那全凭我自己的努力。说到工作成绩,那全靠我力挽狂澜。说到自己的缺点,我哪有什么缺点?我就没见过比我更完美的人。
你放心,我要是真这么说的话,基本就等于放弃面试了。要想让自我取向这个指标得分高,你必须得对自己在团队中的权重,有个合理的,最好是稍微谦虚点的评估。
比如,承认运气的存在,感激同伴的扶持,意识到团队的作用,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颁奖典礼上,获奖人一上来就要读一长串的感谢名单,这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自我取向得分。这个得分低了,你的总体信任度才会高。

03

人们只会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共振

现在,我们再看一眼这四个指标。它们肯定都很重要,但是,你发现没有,它们的属性不太一样?
首先,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亲近度和自我取向是关于情商的,而资质能力和可靠性才是关于能力的。
其次,在这两个能力指标里,资质能力属于不可变指标,你冲着它发力用处不大。
最后,结论很明显了,你最需要重视的能力指标其实只有一个,可靠性。也就是,展现你完成过的高难度挑战,进而说明你有独一无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要告诉别人,我做过哪些项目,完成过哪些任务吗?我只要把这部分经历写在简历里,或者讲给面试官听不就得了?
但事实上,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我告诉你说,我是个产品经理,做过很好的产品。请问你听完什么感觉?大概率上是没感觉。因为这根本没有说明整个事情的具体情况。
这也是很多人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自己明明做得不错,却很难让别人感受到。有着一身本领,却没法让人看见。
怎么办?宣明栋老师跟我讲过一套关于高难度挑战的表达要点,咱们或许可以试试看。
首先,困境共振。
也就是,你做过的这件事,你要让别人意识到它很难,让别人对你面对的困境产生共振。而且要注意,你面对的对象不同,所要塑造的困境也不同。
比如,我是一个产品经理,带队完成过产品的研发。那好,假如我面对的是HR,或者外行人,我会适当侧重这个任务在协作层面的难度,包括怎么激发团队士气,怎么跨部门沟通,等等。因为协作层面上的困难,理解起来没有门槛,每个人都能马上听懂,马上代入。
但假如我面对的是技术专家,就要把困境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层面。仔细说说这个产品在技术上有多么厉害,设计上有多么巧妙。
换句话说,人们只会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共振。你要想让别人意识到你面临的挑战的严峻,首先要从对方关心的角度切入。假如你要同时面对外行人和内行人,就要注意去影响关键人物。说白了就是,谁说了算,就主要面向谁。
而在介绍完自己面对的挑战有多严峻以后,就可以介绍自己是怎么解决的了。
但问题是,很多人在讲自己的方法时,特别担心遗漏,因此就长篇大论,结果自己很陶醉,但别人根本听不进去。
怎么办?宣明栋老师说,在介绍方法时,可以套用一个场景假设,假设你是面对自己的继任者,他也要去做这件事,而你只有5分钟的时间叮嘱他。那么,在这5分钟里,你觉得最重要、最实际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基于这个假设,你的表达就会更简练,重点更明显。
最后,在说完上面这些信息之后,别忘了走个心。谈谈自己对这段经历的感受,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这能让你的感情传达更加真实,增加你在亲近度这个指标上的得分。
说白了,要想让别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关键不仅在于“厉害”二字,也在于最后这个“人”字。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