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给你14亿,你能办好一所学校吗?
罗輯思維
2025年9月19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10日)
 
01

办好一所学校,最需要的是钱吗?

我们看电影里经常演,那些乡村小学、山区里的学校,老师校长殚精竭虑地都在为什么发愁?不就是钱吗?毕竟,有了足够的钱,就能确保有好的硬件,还有可能招来更好的老师。
没错,钱确实重要。但问题是,光有钱就够了吗?
远的不说,就在去年年底,有个消息在美国教育界很受关注。扎克伯格宣布,他投资创办的The Primary School将要关闭。
2016年创立的时候,扎克伯格承诺提供“从出生到高中”的全链条精英教育。你想想,从出生到高中,这得多大的野心?扎克伯格为此砸了超过14亿人民币,《时代》杂志还把它评为“年度最佳发明”。这所学校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把医疗和教育结合起来,为每个入学家庭配备专属健康顾问,甚至还提供家长职业教育课程。听起来很完美吧?
结果呢?宣布2026年关闭。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说唱歌手坎耶·韦斯特办的Donda Academy,2022年秋天开学,2023年春天就关门了,总共264天。WeWork创始人妻子办的WeGrow学校,年学费4.8万美元,随着WeWork崩塌也跟着关门。
当然,也有不少还在持续运营的,比如贝索斯的Bezos Academy,马斯克的Ad Astra学校。
办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成功的,也有办不下去的。而且它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个单一原因上。
但至少,有一件事在人们心里是有共识的。这就是,办好一所学校,没钱不行,但光有钱肯定也不够。

02

规模和“人味儿”之间,好像天然就有矛盾

除了物质资源以外,今天的学校,要攻克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去请教了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今年上半年,沈老师正好在世界各地的学校考察,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思考。
根据沈祖芸老师的洞察,办好一所学校,除了硬件资源之外,关键还在于要解决一个挑战。这就是,怎么让学校这座庞然大物,变得像一个具体的人一样,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
说白了,就是要解决规模和人味儿之间的矛盾,组织效率和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人想关心另一个人,这容易。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言行不妥的时候及时提醒。但是,假如让一所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组成的学校,变得像一个具体的人一样,去察觉到每个具体学生的细微体验,这就难了。
这就是前面说的,规模和人味儿之间,好像天然就有着矛盾。
在这里,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可以从中体会一下这个矛盾感。来自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
当时李希贵校长在山东高密四中当副教导主任。在高二的教室前面,正好长着十几棵核桃树,棵棵枝繁叶茂。这些树是学校的自豪,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象征,但也是学校的心病。
因为这些树是年年硕果累累。可一到夏天,果子总是不翼而飞。你看,遇到这种情况,学校肯定要出台一些规定。比如,禁止学生们摘果子,不要损害学校里的植物。
但还是有些学生撞到枪口上。当时有个男生,号称自己是神枪手,扔石头特别准。同学不信,这个男生就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往核桃树扔过去,果然厉害,打落一片核桃。不巧的是,正好校领导路过,把这学生抓了个正着。
怎么办?按照规定,要批评,要指正,还必须得写检讨公示,让其他人不敢再犯。你看,这些规定看起来没毛病吧?结果这个学生憋了半天,写了一整张纸,但通篇大概只是在重复一句话,我只是闹着玩的。
显然,作为一份个人检讨,这不太合格。而后面召开的检讨大会更失败,几乎成了这位同学的单口相声,读检讨的声音淹没在几千名学生的哄笑声里。
其实,这位同学平时表现很好,从学习到体育,都是班里的尖子,而且为人也很受同学认可。但当天不知怎么心血来潮,就犯了这么个错误。
直到这位学生毕业,20多年后,成了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有一回见到李希贵校长,突然开口说一句话,让人猝不及防。他说,老师,当年打核桃的事,我真的是闹着玩的。是几个学生打赌说他打不着,他也只是为了赢两个馒头吃。
你看,站在学校的层面看,这个学生犯了错当然要写检讨,要批评。但是,回到这个学生自己的动机,打核桃肯定不对,但这就一定是思想品质问题吗?
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幼儿学习走路时栽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问题是,难道学校错了吗?好像也没有。一所学校要面对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学生。前两天看新闻,菏泽一所学校的初一,达到了94个班。
而一个组织一旦规模变大,复杂度就会提升。为了确保不出乱子,就要制定各式各样的规定。而且多数规定都属于禁止性的规定,都是以“不行”“不得”“严禁”开头的。而且组织越庞大,规定越细致。就像公司一样,规模越大,员工手册越厚。
回到学校,一方面,学校想把规章制度定得详细一点,确保不出乱子,这个目的肯定没错。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被条条框框绑得太紧,有些规定少了点“人味儿”。这个感受也没错。
这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规模与人味儿之间,效率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跟个人比起来,学校就像个庞然大物,它很难识别那些非常细微的,类似于这种“闹着玩”的个人心理。

03

投资生产关系,才能发展生产力

怎么让宏观层面的学校,具备微观层面的感知能力,去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呢?
尤其是今天,这个问题更需要解决。你想想,过去工业化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标准化的人才。所以教育也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的。把学生当成零件,一个模子刻出来。
但今天呢?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什么?创新能力、个性化发展。你看现在的工作,哪个不需要独特的思维?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李希贵校长有个洞察,我觉得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句话是,投资生产关系,才能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学校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靠制度、靠规定来约束行为。学校越大,规定越多,条条框框越细。结果呢?人眼里的抽象规则越来越多,看到的具体的人越来越少。
但假如你把重点放在建立深度关系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当一个老师真正关心一个学生的时候,他不需要规定告诉他该怎么做,他会自然而然想办法帮助这个学生。当一个年级组长真正关心老师时,他也不需要KPI告诉他该支持什么,他会主动去解决老师遇到的困难。
换句话说,好的关系就像发动机。它让每个人都有动力去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数字。
怎么推动这种关系的建立?方法之一,是借助组织结构设计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什么叫好的组织结构?李希贵校长有个比喻,他说,好的学校结构就像一个互相成就的生态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同时,每个人都在为别人的成功而努力。因为别人成功了,自己才能成功。
比如,老师在教学一线,他们最希望谁好?当然是学生。学生好了,老师脸上有光,工作也有成就感。所以,老师会想方设法支持学生。
那谁最希望老师好呢?年级组长。为什么?因为年级的成绩是由各个班级的成绩组成的。老师教得好,班级就好,年级就好,年级组长的工作就顺利。所以,年级组长会想办法给老师提供各种支持,比如协调课程安排,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那学校里的财务、人力、行政这些部门呢?他们最希望谁好?当然是整个教学体系。教学搞好了,学校声誉好了,他们的工作才有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别人需要我,我很重要。
在理清这个逻辑后,学校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就可以根据这个关系来设计每个岗位的评价方式。你盼着谁好,你就服务谁。你服务谁,那么你的工作成果就由谁评价。学生可以评价老师,老师可以评价支持部门。
同时,一旦一个人盼着别人好,那么他就会主动靠近对方,去观察对方的个性化发展,而不仅仅是关心成绩之类的数据指标。
而且构建关系这个任务,必须由人来完成,AI替代不了。你看,这两年一直有个隐隐约约的论调,觉得AI时代,人类获取知识越来越方便了,没准哪天连课堂教学都可以AI化了。那么,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李希贵校长有个洞察,未来的学校,将是高质量,高密度的人类联系中心。
什么叫高质量的联系?就是在学校里,每个人都能与其他人建立深度的、有意义的连接。不是那种表面的、我说你听的关系,而是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
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假如你想做更深入的探索,向你推荐一本书,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咱们得到App就有电子书。这是我这几年看过的,关于教育的最好的一本书。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