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21日)
1081年,宋神宗发动了五路伐夏战争,这是北宋开国以来调动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大宋有30万大军,西夏只有15万,而且大宋国库充盈,装备精良,西夏还正好内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
但最后,其中13万宋军围攻灵州城18天也没拿下来,西夏掘开黄河,抄了粮道,宋军不战而溃。明明占尽优势,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看待历史上的战争,我们得避免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倾向。
不能看到宋朝大败,就从战略到战术把当事人数落一通,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人家也不是傻子,神宗押上的是江山社稷和政治威望,将士押上的是自己的命,他们能比我们这些没在宋朝生活过的旁观者更轻率吗?
站在宋神宗的角度,这一仗大概率是要打的,而且胜算很大。
如果我们穿越到1081年,面对同样的信息和压力,真的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吗?
如果你拿出一张纸来复盘,可以写一长串原因:后勤问题、情报问题、用人问题、组织问题、装备问题……从前线将领到后方皇帝,所有地方全有问题。
但你会发现,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分析世界,容易让我们陷入原因的汪洋大海。
比如13万大军围攻灵州城18天没拿下来,因为没带攻城器械。
为什么不现场造?因为军中没有工匠。就算有工匠也没用,因为灵州城下压根就没有粗大的树木。
现实世界的意外那么多,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现实世界里的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