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经验丰富?怕的就是“经验丰富”!
罗輯思維
2025年10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25日)
 

01

飞书仪表盘:帮你“对齐认知”

你可能知道,今年的每个周二,得到都会公开直播全公司例会,未来,我们可能会时不时占用这个时间来开跨年的筹备会。用脱不花的话说,这是“用透明监督来防止自我陶醉”

说到用AI来改造整个工作流程,注意有个关键,不是“用AI提高效率”,而是一个更本质的变化叫做“不是人用AI,而是人围绕AI组织工作”

换句话说,AI要从一个“工具”,变成一个“角色”。

什么叫工具?工具就是你需要的时候,拿起来用一下。什么叫角色?角色就是它有自己的职责,主动地在工作。

那么,得到筹备跨年演讲项目的过程中,AI在承担什么角色?

第一个角色,很重要,叫做仪表盘。为什么重要呢?

得到的跨年筹备群里,有60多个人,过去,筹备期间,项目负责人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在群里问进度。

“预约数据怎么样了?”“分会场招募进展如何?”“内容调研确定了几个案例?”

这一圈问下来,一个上午过去了。而且,问到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了。因为你问的是“现在怎么样”,但等你问完一圈,“现在”已经变成“昨天”了。

你可能会说,那就开会呗。但问题是,会上说的,是昨天的情况。而且,会上说的,是各个小组长汇总的情况。中间经过了好几次转述,每次转述,都可能有偏差。

你永远拿不到最新的、最准确的信息。这就是项目管理中最耗时间的一件事:信息同步。

得到今年的办法是:用飞书多维表格搭一个仪表盘。

仪表盘本身不稀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仪表盘”,而在于“仪表盘上的数据是怎么来的,怎么呈现的”。

过去,仪表盘上的数据,是人工填的。各个小组定期填表,项目经理汇总,然后更新到仪表盘上。这个过程,快的话一天,慢的话好几天。能看到仪表盘的,也只有最终的那几个人。

但得到今年做的仪表盘,数据是实时同步的。简单说,就是你在干活的时候,顺手就把数据填进去。填完之后,仪表盘立刻就更新了。

比如,你今天谈下来一个分会场,你就在表格里填一条记录。填完之后,分会场的总数,自动加1。地图上,对应的城市,自动点亮。

这个改变,看起来很小,但意义很大。它改变了一个根本逻辑:过去是“先干活,再汇报”,现在是“干活就是汇报”。

所有人,随时都能看到最新的进度。而且,所有人看的都是同一块屏。从脱不花到实习生,看的都是同一套数据。

这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认知对齐。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得到今年的跨年预约,特别关注三类用户:破冰用户(第一次看跨年的)、召回用户(以前看过但今年流失的)、活跃用户(每年都看的)。这三类用户的预约比例,直接决定了后续的运营策略。

过去,你要知道这个比例,得等运营团队统计完,然后在会上汇报。但现在,这个比例实时显示在仪表盘上。如果发现破冰用户的比例太低,你可以立刻调整策略,不用等到下次开会。

这就是仪表盘这个角色的价值。它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你不用再花时间去问“现在是什么情况”,你可以直接讨论“我们该怎么办”。

02

语音工单:项目执鞭人

第二个角色,我们可以叫它执鞭人

仪表盘解决了信息同步的问题。但光有信息还不够,因为项目推进,不是靠看数据,而是靠人去做事。那么,谁来持续跟进这些项目进度呢?

过去,项目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预约组说下午6点能交视频,结果到了晚上7点,剪辑组还在等。预约组说拍摄延误了,明天上午一定交。结果第二天,剪辑组收到视频,剪到一半,发现素材有问题,又得找预约组重新拍。

任务在各个组之间流转,但经常会卡住。卡住的原因,有时候是真的忙,有时候是忘了,有时候是以为别人会提醒自己。

过去,这个工作主要靠人。5个人组成项目经理组,专门负责盯着这些任务的流转。每天就是在群里问,在私聊里催。

但今年,得到用了一个新办法:语音工单

还是搭在多维表格上,但你不用写日报,也不用填表格,你只需要在飞书上说一句话,语音发出去。

比如,你今天完成了一个任务,你就在工作群里发一条语音:“我的公众号预约视频拍完了,已经交给剪辑组了,预计明天下午能出片。”

就这么一句话。然后,AI会自动把这句话转成文字,提取关键信息,更新到任务表里。

具体来说,AI会做这么几件事:识别任务、更新状态、指派下一步、设定时间,自动填到表里,自动同步到仪表盘上。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语音转文字吗?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转文字,而在于理解语义。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说“我做完了”,有人说“我搞定了”,有人说“我这边OK了”。AI要能理解这些不同的表达,都是在说“任务完成”。而且,AI要识别,每条语音对应的是什么任务的什么环节。

换句话说,AI要能听懂人话。

直播会上,我们现场试了试这个功能。有人发了一条语音,AI就自动提取出:所属任务、任务状态、主要工作内容、发送人、发送时间。所有这些信息,都自动填到了任务表里。

这个功能,为什么叫“执鞭人”?因为它承担的,就是过去项目经理的角色:催促、监督、协调。但它和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会累,不会忘,也不会有情绪。

而且,这个执鞭人,还有一个人做不到的优势:它不会被AI糊弄。

快刀青衣老师说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察。他说,现在很多人写日报,都是用AI写的。更搞笑的是,有些公司,员工用AI写日报,领导也用AI看日报。结果就是,员工交上来的日报,经常会出现三个星号“***”,这一看就是AI写的,而且还没写完。然后呢,领导批示的意见,也带三个星号。你看,AI和AI之间的对话,人反而成了传话筒。

但语音工单,就很难造假。因为你得用自己的声音说,并且第一时间说,伪装不了。

而且,说话比写字快多了。你写一份日报,可能要半个小时。但你说一句话,只要30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式,改变了一个根本逻辑。汇报从“额外的事”,变成了“顺手的事”。你干完活,顺嘴说一句,就完成汇报了。

算这么一笔账。过去,项目经理组需要5个人,每天花大量时间催进度。现在,这5个人可以省下来,去做更重要的事。而且,因为信息同步得更及时,问题也能更早发现。

这就是执鞭人这个角色的价值。它不是替代项目经理,而是把项目经理从琐碎的催促工作中解放出来。

03

飞书多维表格:进度协调员

第三个角色,我们叫它协调员。

执鞭人可以解决内部协作的问题。但跨年演讲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怎么和外部协作?

就拿分会场来说。得到的用户,每年会在几十个城市搭建上百个分会场,上万名各地用户,会同步观看跨年演讲直播。这个工作的协调难度极高。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负责人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深夜,接到长春一名组织者的电话,对面说,场地临时出了问题,原来谈好的地方位置挺好,能容纳200人。但现在地址得换了,而且最多只能坐100人。

负责人只能说,好的,明天更新信息。挂了电话,打开电脑,找到Excel表格,找到长春这个分会场的记录,把人数从200改成100,把地址改了,把物料需求改了。然后,给物料组发消息,告诉他们这个变化。第二天,还要给客服组发消息,让他们通知已经报名的用户。

这就是过去管理分会场,确实可能遇到的情况。

今年,得到要办240个分会场。你想想看,这个难度有多大?去年我们办了175个分会场,光是打电话确认信息,3个人就打了两三个月。信息经常变化,每次变化,都要重新沟通,重新确认。

更麻烦的是,这些信息,不只是得到需要,参与者也需要。用户想参加分会场,得知道哪里有。过去,这些信息都放在内部表格里。用户想知道自己最方便参加的分会场,只能联系客服。客服再去查表格,再告诉用户。

这个流程,有个很大的问题,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人来传递。换句话说,人成了信息的搬运工。

今年,得到用了一个新办法,还是用多维表格,但是,只用一张表。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操作同一张表格。

组织者填策划信息,直接填到这张表格里。需要修改信息,也直接在表格里改。

得到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看到这些信息。

用户想查询分会场报名,也可以直接用这张表格。

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表格本身,而在于它改变了信息流转的方式。

过去,信息流转是这样的,分会场组织者、得到工作人员、内部信息表格、得到客服、用户,两两之间都可能需要沟通,环节是单线的,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处理。

而现在,信息流转是这样的:组织者→多维表格←用户。中间没有人工环节,信息直接流转。

这个改变,带来了几个好处。第一,信息更新更及时。第二,减少了沟通成本。第三,降低了出错概率。

而且,这张表格,还可以做很多自动化的事情。比如,每当有新的分会场报名,地图上对应的城市,就自动点亮。再比如,根据分会场的人数,自动匹配物料。50人以下的,配A套物料。50到100人的,配B套物料。

这个多维表格,其实承担的是一个协调员的角色。过去,这个角色是由人来承担的。但现在,这个角色由表格来承担。表格成了信息的中枢。所有人,都围绕这张表格来工作。

我们要做的,“不是人用工具,而是人围绕工具组织工作”。人不再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信息的使用者。

过去,我们是先有工作流程,然后找工具来辅助。但现在,是先有工具,然后围绕工具来设计流程。工具不再是被动承担功能的,而可以是主动发挥作用的。它不是等着你来用,而是主动地组织信息,主动地协调流程。

今年,管理240个分会场需要的人工沟通工作量会大大减少。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

这就是协调员这个角色的价值。它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重复性的协调工作中解放出来。

说到这,三个角色我们都说完了。仪表盘、执鞭人、协调员。它们分别解决了信息同步、进度跟进、外部协作三个问题。

当然,跨年演讲这么大的项目,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三个。其实得到在筹备过程中,一直在见招拆招,每遇到一个问题,就尝试用飞书的工具来解决。

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大项目的日常。得到的做法,就是把这些琐碎的、重复的、容易出错的工作,尽可能地交给AI和工具去做。

从这个角度看,AI不是“工具”,而是“同事”。这就是“从工具到角色”的跃迁。

04

我们想呈现的,是1000天后的工作方式

关于深度卷入AI这件事儿,脱不花在会上说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她说,这就像猴子下地。有一部分猴子,下地了,直立行走了,变成了人;还有一部分猴子,还在树上。这不是更大的猴和更小的猴的区别,而是物种的区别。

这两种人,未来的差距,可能会非常大。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个技能的差距,而是一个认知的差距。

有些人,还在把AI当工具。需要的时候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放在一边。

有些人,已经学会了和AI协作。他们围绕AI来组织工作,围绕AI来设计流程,怎么高效怎么来。

前者,是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上,加一个AI工具。后者,是围绕AI,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前者,是渐进式的改进。后者,是颠覆式的重构。

快刀青衣老师说,与AI协作,正在成为一种元能力。什么叫元能力?简单说,就是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个底层的能力。它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影响你和世界交互的方式。

就像识字。识字不是一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个元能力。它会影响你获取信息的方式,影响你思考问题的方式。AI协作能力,也是这样。

今年,得到拿出最重头的跨年演讲项目,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实验。我们想看看,如果彻底地用AI来改造工作流程,会是什么样子。

现在,这个实验还在进行中。2026年1月1日,跨年演讲结束的那一刻,这个实验依然会继续,我们会现场开复盘会。不是事后几天,而是当场。所有的数据,当场呈现。所有的问题,当场讨论。

今年跨年演讲的主题是,“1000天后的世界”,我们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想呈现的,也是1000天后的工作方式。

不过不是等到1000天后才开始,而是今天就开始。

你可能会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因为这个变化,不只是发生在得到,而是正在发生在所有行业,所有公司。

你可以想象,在你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每天早上要问一圈进度的,有没有?

任务在各个部门之间流转,经常卡住的,有没有?

信息要通过好几个人传递,容易出错的,有没有?

如果有,那你就可以试试,能不能用AI来承担一个角色。不是把它当工具,而是把它当同事。

当然,这不是说你马上就要去学飞书,去学多维表格。工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你要问的不是“我现在的工作流程,哪里可以用AI”,而是“如果有了一个好用的AI,我的工作流程应该怎么设计”。

这两个问题,听起来差不多,但本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在修修补补;后者,是在重新思考。

得到的跨年演讲项目想要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重新思考的可能性。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