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古人过重阳节的方式,太值得参考了
罗輯思維
2025年10月3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29日)

01

民间关于重阳节的说法有哪些?

比如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曾经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唐代诗人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重阳节的登高。
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叫桓景的人,跟着道士费长房学习道法。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登高、持茱萸、饮菊酒,此祸可除。”
桓景照做了,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死了。他和家人因为登高避灾,逃过一劫。其中的茱萸是种植物,有香味,古人认为它能驱灾辟邪,因此茱萸也被称为“辟邪翁”。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是关于重阳节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而其中提到的登高、持茱萸、饮菊酒,也成了后世过重阳节的三个最重要的习俗。
而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不是专门写重阳节的,但后来也成了重阳节赏菊的美学母题。
再比如,在明代的地方习俗里,重阳节也是“女儿节”。古代女子出嫁后,平时不能随便回娘家。但重阳节这天,父母必须把女儿接回来吃花糕。
当然,古代关于重阳节的说法还有很多,关键是这些说法都指向同一件事,就是重阳节这一天,是让人停下来,过一天不一样的日子。
那回到咱们现代人,应该怎么过重阳节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的”。很多习俗背后,往往藏着深层的生活智慧。

02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穿越到古人的视角。准备好了,咱们正式出发。
先来说说上午的安排。
天刚蒙蒙亮,也就是大概早上六点到八点之间,古人就起床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缝好的茱萸囊,仔细检查一遍,然后系在腰间。
接着,他走进厨房,开始和面、蒸糕。他一边往蒸笼里放糕点,一边盘算着,哪些要带出门,哪些要送给亲友。整个厨房里弥漫着糕点的香气,窗外的天色也渐渐亮了起来。
注意,咱们要强调的不是非要准备茱萸囊和糕点,而是要说这个仪式感。你不一定要持茱萸、蒸糕,但你可以给重阳节,或者任何你想重视的日子,设计一个专属的准备仪式。
比如,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登山装备,或者早起泡一壶菊花茶,或者给父母准备一份礼物。关键不是做什么,而是这个“准备”的动作,会让这一天变得特别。
完成这些准备活动后,古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出门登高。大概早上八点到十一点之间,准备好之后,古人就出门了。
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在《续齐谐记》的桓景故事里,登高是为了避灾。这个说法后来被广泛传播。到了后世,人们又从《易经》里找到了理论支撑: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阳气极盛。
按照“物极必反”的道理,盛极就要转衰,所以要登高,化解这种转折。同时,取“高”的谐音“糕”,还特意要在这天蒸糕,寓意步步高升。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古人通常不是一个人去登高,而是约上家人好友和邻里邻居,一起去登高。
王维那首著名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看,这首诗有一个重点是“少一人”。当时王维在长安,他的兄弟在山东。重阳节这天,兄弟们在登高,但少了他一个,因此王维特别伤感。
换句话说,古人的登高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古人的阴阳之说未必能说服现代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系,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另外,登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视角转换。当你站在高处俯瞰,平时让你焦虑的事情突然变小了。
当然,回到现代,我们不一定要爬山,也可以去高楼的观景台,或者去天桥上走走,停留10分钟,或者去公园的小山坡,找个能俯瞰的位置。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0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完了上午的登高,接下来说说下午的安排。
通常来说,重阳节的下午,古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会安排一个很雅致的活动,赏菊
为什么要赏菊呢?首先,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其次,古人相信,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比如,《太清记》里就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但更重要的是,菊花对古人来说,不是一种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同样是菊花,在不同的人笔下,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意向。
比如,最早把菊花写进诗里的,是屈原。他在《离骚》里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早上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晚上吃菊花的花瓣。
这不是真的在吃花,而是在表达对洁身自好的追求。虽然屈原那个时代,重阳节的习俗还没有形成,但后来的文人把他咏菊的意象,和重阳赏菊结合在了一起。
再比如,晋代,陶渊明写下了那句最有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是在刻意赏菊,而是在采菊的时候,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南山。关键不在于“采菊”这个行为,而在于“悠然”这个心态。从这句诗以后,菊花也和隐逸联系在了一起。
再比如,唐代诗人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意思是,我不是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你看,菊花开在深秋,百花凋零,只有它还在盛开。这说的是菊花的坚韧。
再比如,黄巢的那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借菊花表达的,是一种改天换地的雄心。
再比如,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国破家亡之后,他画菊花不画根,因为“土地已被夺去”。他借菊花表达的,是一种忠于祖国、不向外敌屈服的气节。
还有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借菊花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愁绪。
你看,同样是菊花,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东西。陶渊明看到的是隐逸,元稹看到的是坚韧,黄巢看到的是豪迈,郑思肖看到的是气节,李清照看到的是愁绪。
要知道,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种“停下来想一想”的时刻。而重阳节赏菊,本质上是给自己一个停下来的理由。在这一天,不想烦心事,不刷手机,就坐在那里,看看花,想想自己的生活本身。
关键不是一定要有答案,而是这个“停下来思考”的过程本身。

04

愿你在深秋的日子,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最后,再来说说晚上的安排。
对于古人来说,重阳节晚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会饮。什么叫会饮?简单说,就是聚在一起喝酒。但这个“会”字很有讲究。《说文解字》里说:“会,合也。”所以会饮不是一个人喝闷酒,而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边喝边聊。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聚餐吗?有什么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重阳节的会饮有个特定的对象:家人,尤其是父母。九月初九,已经是深秋了,马上就到冬天。古人在这个时候和家人团聚、会饮,有个隐含的意思:和秋天告别,和家人团聚,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陪父母吃顿饭,或者准备一个小礼物,或者一起登高、一起赏菊、一起随便做点什么,通过具体的行动,把关心传递出去。
到这里,我们已经说完了古人过重阳节的三个最重要的风俗:登高、赏菊、会饮。
在很多人的感受里,秋天是个容易感伤的季节。从科学的角度看,由于秋季日照时间缩短,会导致大脑中的血清素分泌下降。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它一降,人就容易情绪低落。
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秋天。林语堂先生在《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里写过一段话,他说,秋天是最成熟的季节,也最富有思想。在我们的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时光,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杂,希望与回忆相间。
他还说,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真正生活;不是如何奋斗操劳,而是如何享受自己拥有的那宝贵的刹那;不是如何去虚掷精力,而是如何储存这股精力以备寒冬之用。
你想,春天要生发,夏天要茂盛,秋天要收获,冬天要储藏。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个时节都有每个时节的智慧。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的问题。
最后,祝你重阳安康。愿你在这个深秋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