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让孩子爱上语文:那些课本上的人物原来这么有趣
罗輯思維
2025年11月7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3日)
 
01

一个时代的全明星阵容

1057年的科举考试,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38岁的曾巩、37岁的张载、25岁的程颢坐在同一个考场里,主考官是50岁的欧阳修。这一科388名进士中,有24人后来名列《宋史》列传,这一年的科举被称为“千年龙虎榜”。
在文学领域,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以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都在这个时代,连政治家司马光、王安石都是文学大咖。
在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的几乎所有创始人都在这30年登场:有张载,有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核心人物全在这儿了。
在军事领域,王韶后来为大宋拓边二千里,也是1057年的进士。
在科技领域,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都在这30年里。
你想想,孩子语文和历史课本里出现的那些名字,竟然大部分都来自这30年!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孩子学的语文课本,从《岳阳楼记》到《雨霖铃·寒蝉凄切》,从《醉翁亭记》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篇目的作者都来自同一个时代。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个时代的奇迹。

02

书中精彩的人物故事

光看名单还不够,让我给你讲几个《文明》里精彩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课本上的“符号”原来如此的有趣。
首先是被皇帝嫌弃却成为“网红词人”的柳永。
你知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谁写的吗?柳永。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成为大词人的吗?
柳永本来也想当官,像所有读书人一样走科举这条路。但皇帝宋仁宗嫌他写的词太“俗”,当着众人的面说:“柳永且去填词。”你想想,这是什么感受?相当于你考公务员,面试官当场说:“你就别想进体制了,回去当网红吧!”
换了别人可能就自暴自弃了,但柳永没有,他真的就去“填词”了,而且填得特别认真。结果柳永的词火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成了中国第一个靠写作养活自己的职业作家。
你看,被主流拒绝,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正是这种“被迫出圈”,反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接下来是文人变成军事天才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肯定背过。但你知道写这句话的人,其实是个军事天才吗?
范仲淹本来是个文人,但国家有难时,他主动请缨到边疆对抗西夏。所有人都担心:一个写文章的书生,能带兵打仗吗?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范仲淹想出了一套“积极防御”的策略:一边修建堡寨,一边招募当地人屯田。让当地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自然就愿意保家卫国。
更神奇的是,西夏人对范仲淹特别恐惧,说他“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还有一个故事更精彩:欧阳修是如何用新标准发现天才的?
1057年那场“神仙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但你知道他是怎么从几百份试卷中发现苏轼这个天才的吗?
当时流行一种叫“太学体”的僵化文风,写文章专门用生僻典故,比如“狼子豹孙,林林逐逐”——你能看懂这说的是什么吗?
对此,欧阳修非常看不惯,他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评判标准:有话请直说,文章要“文以载道”。结果呢?这个新标准筛选出来的,恰恰就是苏轼、曾巩、张载这些后来的文坛巨匠和思想家。
更有意思的是,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时,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心想:这一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结果拆开一看,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苏轼。欧阳修不仅没有失望,反而更加兴奋:文坛后继有人了!
从此,欧阳修逢人就夸苏轼,甚至说:“三十年后,没人会记得我欧阳修,大家只会记得苏轼。”

03

这样的内容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帮助

读完这些故事,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内容对孩子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
我想先从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说起。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学习完全靠推,一不盯着就松懈,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孩子觉得学习太枯燥了,没有兴趣。你想想,让孩子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他不知道范仲淹是谁,不知道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当然觉得无聊。
《文明》不一样。罗老师有一套独特的讲法,特别能抓住孩子的心。
他会用孩子熟悉的现代生活来解释古代制度。比如讲宋朝的“冗官”问题,不是枯燥地说“官员太多、效率低下”,而是说:这就像一个公司,本来一个人能干的活,现在要三个人来干,还要两个人监督。孩子一听就明白了。
他特别善于制造悬念和反转。比如,讲到杜甫,他会先说:你知道吗?杜甫这个今天的“诗圣”,在唐代其实是个nobody,连当时最权威的唐诗选集,都压根儿没收杜甫的诗。但到了宋代,画风突变,不仅“千家注杜”,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他。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唐代时,杜甫年纪太小,错过了诗人互相吹捧的黄金期,又没人给他抬轿子。可宋代科举的时候要考律诗,杜甫的诗那就是“参考答案”,杜甫的诗集就是“红宝书”。这种反差会让孩子印象非常的深刻。
当孩子了解了这些人物真实的成长经历,再读他们的诗词文章,就不是在背课文,而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当孩子知道柳永被皇帝当众羞辱“且去填词”的背景,再读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不是在背一串字符,而是在体会一个失意文人的心境;当他知道范仲淹对抗西夏的故事,就会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真正在前线保家卫国的人发出的心声。
最关键的是,孩子会看到:这些古人面对的困境,和今天的自己其实很相似。苏轼19岁离开家乡去开封赶考,就像今天的孩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读书;范仲淹从小没有父亲,靠自己刻苦读书改变命运,就像今天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欧阳修4岁丧父,母亲用草棍在地上教他写字,就像今天条件艰苦但依然坚持学习的孩子。
当孩子发现这些“课本人物”原来和自己有共鸣,自然就被吸引了。这时候学习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罗老师用的是充分的口语化表达。他会说“好家伙”“那哪儿行”“你看”“你想”,就像在和孩子聊天一样,这样读起来,孩子的自驱力和兴趣就很容易产生。
在语文学习里,作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动不动就是爱迪生、居里夫人,千篇一律。但范仲淹的军事才能、柳永的职业选择、欧阳修的文坛变革——这些素材既新颖又深刻,关键是很多人还不知道,在考场上很可能让孩子脱颖而出。
基础知识和作文提高了,语文就容易学好,而语文学好,对其他学科也会有帮助。毕竟学习需要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和语文相关。
除此之外,《文明》项目是一个可以陪伴孩子成长的长期工程。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长期的热情?因为他们看不到“积累”的力量,看不到“坚持”的意义。
但《文明》不一样。这个系列会出20年,从公元1000年到1912年,每30年一本书。
当孩子读初一时,他读的是《文明2:1030年—1059年》,看到苏轼这些人的青春岁月;当他读初三时,可能读到《文明4:1090年—1119年》,看到这些人的中老年的建树。
这就像和历史人物一起成长!孩子会发现,自己不是在孤独地学习,而是在参与一个宏大的文明工程。每读完一本,就像完成了一个阶段的“通关”,既有成就感,又有期待感。
你看,这就是长期主义的力量。不是让孩子一口气啃完一本厚书,而是让他按照一定的节奏,一年一年地往前走。

04

为孩子量身定制的阅读体验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内容这么好,孩子真的能读得进去吗?这就要说到我们为孩子量身定制的阅读体验了。
首先,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上百幅图表、地图、信息图,每一幅都是原创作品,是专门为这本书绘制的。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图?因为孩子是视觉动物。心理学研究显示,“视觉+文字”的双重编码,记忆效果比纯文字高出很多。
比如,“萧太后大事年表”——孩子一眼就能看出:16岁封后,29岁摄政,33岁带兵亲征。再比如,“两宋火器发展时间轴”——从970年的火药箭法到1259年的突火枪,孩子看到这张图,就能理解“科技树一旦被点开,就停不下来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