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胡乱华时期,是谁挽救了濒临灭族的汉民族?请记住我们的英雄!
|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14日)
西晋时期,天下局势动荡混乱,朝廷内部陷入争斗,八王之乱持续十多年,消耗了朝廷全部精锐兵力,边境防备空虚,胡人趁机南下入侵,这种局面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后来东晋迁到南方,士族阶层过着安逸生活,整天谈论玄学道理,饮酒作诗,他们对北方战乱毫不关心,反而担心北伐行动取得成功,因为成功会带来太大功绩,可能动摇士族们的既有地位。
西晋垮台之后,北方陷入混乱局面,胡人四处征战,汉人纷纷向南迁移,这时有个叫祖逖的人,率领自家私兵渡江北上作战,没有朝廷支援,缺少粮草补给,全靠自己筹措物资,祖逖一路打到黄河岸边,震慑住后赵将领石勒,使石勒不敢继续向南进犯。
然而朝廷对祖逖的作为感到不安,当时东晋门阀权贵终日清谈宴饮,将征战视为低贱之事,他们担忧祖逖功勋过盛会威胁自身权势,便派遣戴若思前去节制祖逖,名义上担任督军,实则为监视压制,祖逖因此郁结于心最终病逝,北伐大业随之付诸东流,这场失败并非源于战场失利,而是源于内部势力的刻意阻挠。
几十年后,前秦皇帝苻坚带着百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朝廷陷入恐慌,许多官员收拾行李准备逃亡,这时谢安挺身而出,他没有派遣世家子弟参战,而是让侄子谢玄组建新军,这支名为北府兵的队伍由北方逃难百姓组成,这些人没有家世背景,没有科举功名,却具备战斗才能,最终八万士兵对抗百万敌军竟取得胜利,淝水之战成为历史转折点,若是这场战役失败,南方传承的文化根基可能遭到毁灭,那些典籍文献、书法作品、诗词歌赋都将焚毁殆尽。
谢安在打了胜仗之后,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制度,门阀世家照样看不起那些出身贫寒的军人,哪怕这些人立下再大的功劳,他们还是被看作“泥腿子”,根本进不了上层圈子,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刘裕出现,刘裕从小家境非常困苦,母亲很早就过世,父亲甚至动过把他丢弃的念头,他完全靠参军打仗一步步往上走,没有任何人给他行方便,后来不等朝廷下令,他就主动出兵作战。
在公元410年,东晋军队攻灭南燕国,并将南燕皇帝擒获处决,到了416年,又成功攻克后秦,重新夺回洛阳和长安这两座古都,这是自从西晋灭亡之后,汉人政权第一次再度控制这两座历史悠久的都城,当长安城头再次升起汉人的旗帜,百姓们目睹这一幕,不禁流下眼泪,这一切并非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而是那个出身贫寒的普通人拼尽生命所换来的结果。
刘裕和祖逖不同,他不担心被人猜疑,也不在乎别人议论,直接废黜东晋皇帝,自己登基建立刘宋,用行动表明汉文明的存续不取决于高门大族,而在于底层那些愿意拼命的人,那些人没有学识,没有家世,却带着血性与坚韧。
祖逖死得冤枉,谢安赢得惊险,刘裕走得决绝,这三个人做不同事情,却都为守护汉文明不断流,他们前赴后继向前冲,没有奖状表彰,也没有靠山支持,他们靠着自身性命、自己胆量以及对这片土地深厚感情,历史常常显得讽刺,真正挽救文明的往往是最受轻视的那些人。
翻开史书,满眼写的都是王谢袁萧这些世家大族,可每到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往往是祖逖、谢玄、刘裕这样的人物,他们不靠家族庇荫,全凭自己拼杀出一条路来,文明不会凭空延续,总要有人为它流血牺牲,而这些人恰恰是旧有体制最不愿重用的一批人。
说到底,文明能不能延续,看的不是哪家有钱有势,而是谁愿意站出来承担事情,门阀能守住书本,却守不住土地,寒门拿得起刀剑,也接得住江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散掉,罗马却散了,这不是中国人运气好,是因为总有人敢豁出去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