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白皮書下掙扎的香港
Charlie Cha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6月21日

白皮書下掙扎的香港

項小凱

獨立專欄作者

610日,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香港「一國兩制」的白皮書,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輿論震動。這篇文書洋洋灑灑兩萬多言,但其核心內容,恐怕可以用其中一句來表述:「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

儘管白皮書將「一國兩制」,稱為「科學構想」,但從歷史源流考察,在當時看起來,這種制度框架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在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八九」之後,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外交關係極度惡化。中國的執政者,一方面繼續嚴厲壓制社會的潛在反抗,一方面急於尋求促進經濟發展的出路。 1997年香港的主權切換,為中國的經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發展契機。

中國近幾十年以來,經濟獲得高速增長,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成功地吸聚了來自全球的巨額投資。根據統計數字,從1997年到2012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平均淨額值,高達GDP3.7%。而這一數字,是同為發展中大國的印度的3倍左右。

香港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在上述的16年期間,按照所公佈的實際利用資金的來源地統計,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資金,占總額的比率均值為42%,遠高於處於第二位的日本的7%。也就是說,僅來自香港的實際資金,就占到全部實際資金的將近半壁江山。

2012年香港的GDP,大約為2600億美元,而同年的對中國的實際資金投資,就多達650億美元。從規模來看,這些資金不可能完全來自於香港本土,因而是世界各國甚至包含中國本土的資金匯流。所以長期以來,香港實際上扮演著世界資本的「集線器」角色,彙集龐大的全球資金,並將之源源不斷地注入到中國,推動其經濟的快速增長。

由此不難看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正是在這樣一種初始背景下所形成。其真正的意圖,並不是打算在一個國家,允許運行兩種不同的制度,而主要是把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治外之地」隔離起來,在儘量不干涉香港內部事務的同時,充分發揮香港這種「投資集線器」的角色,以解決中國當時投資緊缺的燃眉之急。

同時,中國的執政者,顯然有意將「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作為一種陳列展示,以向海峽對岸的臺灣示範。而這種示範效應的存在,也進一步特殊化了香港的存在意義。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香港與大陸的經濟關係,也在以微妙的形式此消彼長。來自香港的實際資金投資所占總額的比率,曾一度在2005年下降至30%,之後又逐漸走高,到2012年已高達近60%。這一不同尋常的變化走勢,與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升級恰好同期,而這種時間重合亦絕非偶然。在大陸經濟泡沫化的同時,香港因自身的「投資集線器」的角色,進一步強化了與大陸的經濟捆綁;而由這種泡沫經濟所衍生的金融服務等產業,也進一步沖蝕香港本土的製造業與其他服務業。其結果,是香港的其他產業的空洞化,以及產業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而在香港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大陸的同時,北京的執政者,也在逐漸改變對這種「一國兩制」的看法。保留香港的經濟集線器身份,而將自由文化與法治秩序的影響拒之門外,這恐怕是「一國兩制」的初衷,但現實的情況,卻遠不是如此簡單。例如,一年一度的「六四」遊行與維園晚會,成為天然的反專制動員大會。在此期間,儘管政治高壓下的大陸通常表現得波瀾不驚,但冰面下的意識潛流,顯然與香港的呼聲發生共鳴。而被大陸打壓排斥的政治反對人士,也多有將香港作為一時或長期的棲身之地。因此,在北京眼裡,香港恐怕越來越成為一個帶來種種麻煩的地方。

而更為重要的因素,是2012年以來,中國執政思想與施政方針的明顯變化。「韜光養晦」的「和諧」路線,已被當局拋棄;而「大國崛起」的「中國夢」,正成為路線旗幟。伴隨著強化內政與對外擴張的種種舉措,面對美日歐等國際民主陣營的對抗意識,也陡然加強。在這種背景之下,香港這樣的包含自由化民主化訴求的曾經的「治外之地」,顯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被推向宏觀對抗的焦點。

十幾年以來,由於香港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特殊身份,享受了較為自由的「紅利」時期。但由於上述的中國自身的各種變化,香港的這種「紅利」因素,顯然正在消失。若站在北京當局的立場,將香港「中國化」,恐怕是必然的可取之策。而對於當下很多香港人而言,卻很可能還沒有完全看清,這一形勢的嚴峻程度。

作為長期享有自由的香港人,自然不會束手接受「被中國化」的命運。而且,與新極權治下的大陸相比,無論是微觀到個人的思想結構,還是宏觀至社會的心理意識,香港都與大陸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勢必會為雙方的博弈,帶來意想不到的不適感與多變性。但無論怎樣,時局與形勢,已經大致決定了這場博弈的走向。而在奢言勝敗之前,香港人恐怕首先需要捫心自問,將準備以何種方式與代價,加入到這場博弈當中。

來源:東網 (博訊 boxun.com)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