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調景嶺滄桑五十年(2)
Sidddney Che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8月29日

貳、細說調景嶺

 

一、調景嶺一名的由來

 

由一處只是居民殮葬親人的無名之地,到叫它「吊頸嶺」,再到我們所稱的「調景嶺」,儼然是一個傳奇的故事。這裏本是一片亂石星佈、野草叢生,極其荒蕪偏僻的地區,也是早期住在將軍澳一帶坑口村,及大赤沙村的居民殮葬先人的地方,沒有地名,祇見墳墓參差,人跡罕見,偶然可見野狗閒蕩其間而已。後來首先被叫作「吊頸嶺」,是來自一則悲悽動人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加拿大籍的華蘭尼先生﹙Mr. Albert Herbert Rennie﹚,華蘭尼原任職於港英政府的工務局,大約在1900年時退休後改為從商,於是他在1907年與友人合資向政府買下照鏡環山一帶百餘畝的土地,當時華蘭尼以相當便宜的價格買到這塊土地後,隨即在海邊興建了一座麵粉廠,並滿心希望地想在香港麵粉市場中爭一席位,從此有了Junk Bay Flour MillRennies Mill的英文名稱,但仍然沒有中文名稱。

 

麵粉廠開始投產後,由於廠內的電力經常供應不足,空調機器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所生產的麵粉經常發霉,甚至有蛀蟲的情況出現,現在華蘭尼不僅未能達成夢想,另一方面工廠也正在不斷的虧蝕之中;終於在1908年因經營不善而宣告破產,他經不起如此沉重的打擊,結果用一端繫著大石的繩子繞頸,就在麵粉廠前為運貨而修建的簡陋碼頭上,蹤身跳海自盡,屍體後來被附近一帶的村民發現,村民便稱此地為「吊頸嶺」,於是這個地方開始有了中文的名稱,但也因「吊頸嶺」的這個字眼,更顯得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格外地陰森。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駐港英軍為了防衛香港,在鯉魚門兩岸修築炮台與碉堡,而麵粉廠舊址亦被徵用為臨時的軍用營房。19411225日軍佔領香港之後,基本上仍按照英軍的部署駐守,而駐守在吊頸嶺一帶的日軍便以麵粉廠舊址作為緝私隊的總部,以監控藍塘海峽至將軍澳一帶的水上走私活動,每當緝獲走私客時,便把走私船隻拖到吊頸嶺緝私總部,對走私船上的人加以酷刑審問,一經定罪,便押往麵粉廠前面的碼頭上斬首,再將屍首踢進海裡,所以在日據時代,吊頸嶺因此更添一份血腥恐怖。香港重光後,吊頸嶺一帶日軍所留下來的炮台與碉堡,已失去其原有的軍事價值,故英軍亦覺得在此已沒有駐守軍隊的必要性,於是吊頸嶺一帶又回復了以往的荒涼。

 

麵粉廠的舊址,是一幅較大的平台和一個坍塌不齊的碼頭,這用水泥鋪成的平台後來便被稱為「大坪」。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後來在大坪上興建了一所學校,就是「調景嶺中學」。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大批不順從中共統治又未能跟隨國民政府遷居台灣的難民,首先南逃至廣州,再到香港,其中不少是軍、政、商、教育文化界人士和他們的眷屬,逃抵香港後,大部份聚集在香港島西區靠近東華醫院附近一帶,並接受院方提供的緊急救濟。東華三院出版的『東華三院百年史略』有如下記錄:

 

「一九四九年冬初,國內大批殘癈難民自廣州來港,流浪街頭,生活無著,三院暫予收容。十一月底增至千餘人,東華醫院地方一時不敷安置,乃將部份難民移往西環一別亭暫住。繼後難民續增至數千名,獲社會局協助,運往摩星嶺山邊安置。…。」

 

難胞被安置在摩星嶺之後,在1950618日端午節中午時分,一群左派人士到摩星嶺難民集中地大跳秧歌舞,向難民作出挑釁的行為,因此引發衝突,雙方也都有不少人受了傷,經過這次政治性的秧歌舞衝突事件後,港英政府認為摩星嶺太靠近中環市中心,而中、上環地區是香港行政和金融的中心地帶,也是商業辦公室及各國領事館的集中地,港英政府恐怕如果再發生類似的衝突,此區便會受到影響,故不宜再讓難民聚居在摩星嶺,於是在626日,也就是秧歌舞事件發生僅一星期後,便馬上租用了油麻地小輪公司的渡輪,僅用了短短兩天的時間,便匆匆地把難民從摩星嶺遷移到一個不毛之地「吊頸嶺」。

 

據說政府當時考慮三個搬遷的地點,除吊頸嶺外,另外的兩個地點都是離島地區,一是大嶼山,二是長洲;消息傳出後遭到當地的原居民強烈的反對而放棄了,最後港府只好定議將難民搬遷到渺無人煙的吊頸嶺。當難民被遣送上岸後,一時看到自己身處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荒山野嶺時,頓時有種被落井下石之感,禁不住痛罵港英政府「其心不仁」。幸好當時港英政府負責難民工作的社會局救濟署華人署長李孑農先生,他深知中國人的心理和在傳統上的忌諱,便諧音轉意,將「吊頸」兩字改為「調景」,解決了難民在心理上一大陰影,自此之後,「調景嶺」便正式定名。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