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調景嶺滄桑五十年(3)
Sidddney Che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8月30日

二、調景嶺的地理位置

 

在珠江口的東面有一個小島,其形狀像一隻正在跳躍的青蛙,這就是舉世聞名,人稱東方之珠的香港,祇要打開香港的地理全圖,在九龍半島的東面,還有一個狀似尖沙咀半島的半島,而那裡最大的山叫做魔鬼山,因此這個半島也被稱為魔鬼山半島。

 

魔鬼山半島的西麓至海邊一帶,在海拔較高的位置已建成秀茂坪、藍田、平田、廣田、油塘...等社區,而瀕海地區則擴展成為香港主要的工業衛星市鎮之一――觀塘。

 

魔鬼山半島的尖端叫做鯉魚門,它正對著香港本島的阿公岩,兩地相距雖僅有數百米,乃九龍半島與香港本島最為接近的地方,但這帶的海峽非常深,足以航行大型船隻,是由東邊海域進入維多利亞港的必經之路,這海峽叫做鯉魚門海峽。

 

至於魔鬼山半島的東麓,雖然祇是近年才逐漸開發的地區,但發展卻非常地迅速,其中將軍澳現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超過250,000的新市鎮。而地下鐵路觀塘線亦於2002818日通車,路線由本來的總站油塘站東西貫穿魔鬼山山脈,再延伸到將軍澳,由油麻地至調景嶺的這段地鐵支線就稱為調景嶺線,總站為調景嶺站。

 

在魔鬼山山脈的東側,瀕臨一個小小的半圓形海灣,由於灣內波平如鏡,因此叫做照鏡環(又稱為映月灣,因每當月明之夜,倒映在海面的月影清澈如天上的明月而得名),該地叫做照鏡環山,而在照鏡環山瀕海的一片山坡地,便是在自由世界中,以反共而聞名於世的一個社區調景嶺。

 

三、從摩星嶺到調景嶺

 

(1). 東華三院與摩星嶺

 

1949年之內戰結束後,國內大批難民自北方往南逃至廣州,繼而再南下逃至香港,這批難民都是一些忠於中華民國政府的黨、政、軍、警、教…等大小官員及其家眷,其中也包含有一批殘疾的軍人及百姓,這些人在抵港後無處棲身,祇得流浪街頭,生活更是無著落,故由當時香港最大的一所慈善機構東華三院(註2),設法收容部份的難民。難民初僅百餘人,後來聞風到院請求救濟的難民和殘疾軍人等如潮水般湧至,東華三院的地方不夠應用,遂將全部難民轉移至鄰近之摩星嶺山邊一帶安置。

 

摩星嶺是一條又長又狹的石崖山坡,山壁陡峻,形勢險要,是二大次大戰時港島西邊防綫的戰略要地,但抗戰勝利後,此地並沒有作任何用途,幾千名難民擠在摩星嶺的生活苦狀可想而知,嶺上水源缺乏,無奈的是,難民最大之苦難亦來自水患,每逢大雨,那些臨時搭建的帳棚,大部份都被大水沖走,而雨後土地濕滑,遍地泥濘,存留下帳蓬式的房子,晚上也祇能站著睡覺。

 

雨後天晴,每當烈日當空,因嶺上缺乏公共廁所,隨處佈滿大小便,惡臭四散,衛生的條件極為惡劣。東華三院專設的難民部,每天施飯兩次,飯菜用大木桶裝好後再運往摩星嶺派發,難民則持飯票,10人一組領取一小桶飯及一碟菜合用,飯菜雖然欠佳,但尚可充饑,勉強說僅能維持生命基本的需要。據資料記載,自194911月底至19505月底,居於摩星嶺而登記領有飯票的難民共計6,921人。

 

(2). 難民分佈情形及木屋區

 

二次大戰後,據政府資料得知香港當時的居民大約是八十至一百萬人左右,自194911月開始,大批難民經海路或陸路逃到香港,至1951年底的短短二年之間,便有120多萬名難民湧入香港,這些難民都過著居無定所、三餐不繼、露宿街頭的生活,大部份的難民在山邊集居,住的是臨時搭建的木屋,這些木屋祇用一些簡陋的材料,幾片板,加上油紙,雜亂搭蓋後便作為難民們的棲身之所,正所謂:「但求有瓦遮頭而已」。這種難民聚居的特殊景象,因而成了名噪一時的「木屋區」。每個木屋區集居了幾萬至十多萬人不等,區內缺水、缺電,更缺乏公共廁所,人們到處便溺,大小便隨地可見,衛生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木屋區遍佈於香港、九龍及新界地區的多個山邊,當時最著名之木屋區,從港島由東向西排列的有筲箕灣區的柴灣村、聖十字架村、愛秩序村、淺水碼頭村;北角區的炮台山村,銅鑼灣區的馬山村、大坑村,灣仔區的芽菜坑村,西環的摩星嶺等。九龍區因山區的面積較香港島為大,故大型的木屋區均集中於九龍半島,計有:三聖村、嶺南新村、雞寮、秀茂坪、彩虹村、九龍城、黃大仙、慈雲山、大坑東、老虎岩、棋頭磡、鑽石山、石硤尾、白田村、李鄭屋村、九華徑山、大窩口、芙蓉山…等。至於新界區則分佈於元朗、上水、沙田、錦田及流浮山一帶。百多萬的難民,就這樣遍佈在各處生活條件極惡劣的木屋區生活下來。

 

直至1952年,發生在石硤尾白田村木屋區的一場大火,使得當時的港英政府不得不正視木屋區的問題。此次大火是因居民煮食時,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爐所引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大火整整燒了三天兩夜,政府在現場登記的災民人數就超過了五萬名,而政府亦明白到木屋區非長居之地,這種災禍遲早必會陸續發生的,其後的幾年間,確實於各木屋區發生的大、小火警不下數百次,每每都造成數以萬計的災民,故港英政府展開新的安置計劃,就是在災區原地興建樓高七層的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並設立「徙置事務處」負責管理,計劃於香港、九龍及新界等地木屋區附近,覓地興建公共屋村,以期解決這些木屋區居民的居住問題,從現有之香港公共屋村的地段及名稱,也都不難追溯到以前木屋區的名稱和地點了。

 

- 待續 -

 

2

東華三院是清末時一些華人士紳所組成的一個慈善團體,係由當時的東華東院、東華醫院和廣華醫院合組而成,統稱東華三院。東華三院是香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私人慈善機構,至今已邁入第一三五年;成立之際主要救濟二次大戰後之貧苦大眾,贈醫施藥。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