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調景嶺滄桑五十年(20)
Sidddney Che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9月24日

調景嶺的教育事業能蓬勃發展,功勞當然首推台灣的救總,自港府福利局手中接管了兒童學校後,逐步將其發展成為一所現代化的調景嶺小學及調景嶺中學,除免費供應營內各中、小學課本,並向全營各中、小學發放奬助學金及清貧書簿費等。在學校內加建一座四層高的宿舍大樓,造就更多清貧子弟的就學機會;成立「調景嶺教師福利會」,固定在每年的教師節,舉行營內各中、小學教師聯歡聚餐;定期舉辦座談會以交流教學心得;組團回台參加教師暑期研習進修班…等。

 

1950年至1970年這二十年間,香港的教育制度還不盡完善,由於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免費教育的措施尚未實施,所以全港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學校均為私立學校,各校的教學水平與設施參差不齊,收費也沒有統一標準,所以各校學生的素質及學業表現的差異甚大。由於學費高昂,一般人能讀至高中畢業,已算是很高的學歷了,而當時唯一的香港大學更不是一般家庭的子弟所能奢望就讀的。香港大學這個名詞,想當然是所有高中畢業生的夢想,因它是貴族中的貴族學校,也是將來踏入社會工作的保證,除非經濟條件許可,否則就算是考上了,也未必能讀的起。

 

為了解決同學們在高中畢業後,能繼續升讀大學的願望,於是救總向台灣教育部申請專案,凡調景嶺營內各中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名列前二名的同學、學業成績平均達75分以上、操行成績甲等者,均獲教育部及救總豁免參加升學試,保送回台灣升讀大學,而其餘同學即可參加台灣教育部在香港舉辦的「台灣各大專院校聯合招生考試」。後來又為調景嶺回台讀大學的學生們,成功向教育部爭取到一些優惠,如果就讀國立的大學,可免繳學費及住宿費,同學們每學期祇須繳交書簿費及實驗費等而已;並為調景嶺清貧子弟發放助學金,由調景嶺赴台升讀大學的同學們,若學業成績平均分數在七十五分以上,操行獲得甲等,便可獲救總發放每學期新台幣1,500元的奬學金,以茲鼓勵。

 

此外,救總為了照顧這批回台升學的難胞子弟,除了為他們爭取到免繳學費及宿舍費,並設有奬、助學金外,更為初次赴台升學的同學發放港幣200元的交通費與赴台灣的船票一張,又派人在基隆港碼頭迎接新生,抵台後每人再發放新台幣500元為旅費。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令受惠的學生及其家庭畢生難忘。

 

二、醫療

 

(醫務所靈實肺病療養院靈實醫院)

 

為了近萬難胞的健康問題,有心人士楊寶山醫師自1950626日踏足調景嶺後,便於同年73日成立了「調景嶺營醫務所」,由他本人負責診治,醫務所內的藥品則由教會捐贈,但僅能應付一些簡單的病症,港英政府當局有鑒於斯,也馬上於76日特派黎柱樑醫師到營會診並主持所務,從此以後藥品就由他按實際之需要,報請港府按期發放,黎醫師不但醫術精湛,更是和藹可親,居民身受其惠而獲得健康復者為數不少。除了黎柱樑及楊寶山二位醫師外,另有潘啟智、王真民、鮑長源、范萍、吳相林與汪保羅等六位難胞,自願分組司藥、看護及助理等工作,一所簡單的醫務所就這樣開始運作下去。

 

除了這所簡單的醫務所外,天主堂內亦設有簡單的醫療設備及藥物,居民可就近前往天主堂求診,教堂內的修士和修女也都會每天走訪營區,探訪或照顧病患,營內居民對他們的愛心莫不稱讚。

 

由於調景嶺在地理上與外隔絕,因此對一些懷孕或將臨盆的婦女是非常不方便和危險的,於是基督教錫安堂主持人戴教士便在教會山旁,搭蓋了幾間木屋作為產房,並由難胞中有接生經驗之蕭媽媽擔任助產士,專門負責為營內的孕婦接生。

 

挪威籍的司務道修女(SisterAnnieSkouBerntsen),中學畢業後進入護士學校受訓,於1932年正式任職護士,未幾自覺受到神召,打算前往中國傳播福音,於是便到英國倫敦內地的宣道會教士學校,接受了一年的訓練後再返挪威;1938年,到中國陝西、陝南等地進行傳教及醫療服務等工作。中共統治大陸後,因傳教工作受到限制,故於1951年忍痛離開中國,返回挪威。1953年司教士再度東來,抵達香港,數日後即住進調景嶺。她眼見營內難民生活在貧困、饑餓、疾病與痛苦之中,便於326日重新創設一所醫務所,因為原有的醫務所已被港英政府於19531月,因停止救濟而關閉了,新的醫務所只用瀝青紙作屋頂的木屋,手術室也是非常簡陋,而司教士自己就住在病房內。當時有一位醫療傳教士海富醫生,會每週定期兩次到醫務所為病人診病,而一般的小毛病或慢性疾病,或是有需要在醫務所留醫過夜的病患,也就由司務道修女親自護理。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