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調景嶺滄桑五十年(24)
Sidddney Che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9月30日

伍、調景嶺的拆遷

 

一、老化的調景嶺

 

經濟環境的急速改善,政府的施政也隨之變得順暢,市民生活富裕,政府庫房每年也都有大量的盈餘,這是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生活的寫照。整個香港經濟之好轉,當然也惠及調景嶺的居民,但村內的人口結構卻帶來另一種衝擊。

 

調景嶺自1961年改為徙置平房區後,在徙置條例管制下,營內不能再闢地加建房屋,原有登記的住戶也不能擴建居所,到了九十年代,營內難胞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都已經成長,居住、結婚、養育子女、工作與求學…等問題都急需解決,故此當時許多營內難胞的第二代紛紛遷離調景嶺,往外謀求發展,留在營內的大多是老人及孫兒輩們,這現象也說明了自1961年之後,調景嶺的人口總維持在七千餘人左右的原因,受管制下的房屋數目祇有減少,不會增加;加上經濟條件獲得改善,子女結婚、就業與求學等問題,更加劇了人口往外流失的情況,結果就突顯出調景嶺村老化的現象了。

 

二、香港府政宣佈遷拆調景嶺的經過

 

1979年中、英雙方為香港的前途展開談判之際,港英政府也開始有計劃性的發展將軍澳地區,首先擬定了初步的發展計劃及藍圖,並提交區議會討論,身為調景嶺選區的代表議員王國儀,當然非常留意整個發展計劃的內容,及對調景嶺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1984年,中、英雙方簽定聯合聲明,落實於199771日,把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香港市民得知這個消息後,對大陸文革的慘況記憶猶新,這種內心的恐慌,引發了一陣移民的熱潮,城中的商賈富豪,均紛紛設法移民他國,恐防一旦中共取回香港的統治權,會受到中共政權的鬥爭與清算,但是一般市民,尤其是一批在五、六十年代因受共產黨迫害而逃港的難胞,根本沒有移民的條件,頓時人心惶惶。對調景嶺的難胞們更不用說了,紛紛向救總提出要求,若有朝一日香港的政治環境轉壞,親台人士,尤其是調景嶺的難胞,是否能獲中華民國當局准予回台定居?救總當然瞭解難胞們的心情,便擬下應對的辦法,命駐營辦事處把全營居民重新登記,每戶發予難胞登記證,以作為日後緊急赴台之證明。全營難胞依法辦妥難胞登記證後,人心亦漸漸安定下來,在他們心目中,救總的確是他們在苦海中的一盞明燈。

 

港英政府在發展將軍澳區的計劃藍圖中,調景嶺地區原被列為不發展的地區,可是在「中、英聯合聲明簽定」後,圖上的調景嶺一區就被列為受發展工程影響之地區。基於某些政治的原因,港英政府順著將軍澳的發展,佈下了「清拆調景嶺村」的計劃。試想若於19977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大典的同時,調景嶺家家戶戶,大街小巷都掛滿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那將會是何等諷刺的情景,相信全世界的記者和電視鏡頭,都會加添拍攝轉播調景嶺的這一幕,中共就是恐防有此情況的發生,於是便暗中以政治性的理由,要求港英政府必須於九七年之前,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此乃調景嶺村被迫在香港回歸前遷拆的主因。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