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從人權走向公民權的香港社運
Metis Hon
資料提供者
2014年11月18日

丁學良第二篇談香港政改的文章,香港人要爭取公民權利, 從而脫離中國管治,但是香港與蘇格蘭不同, 從前和以後都?可能出現一個香港國,雖然有些人,如陳雲鼓吹本土論和港獨,只想做香港人, 但香港有本銭獨立嗎? 這個問題沒有政客有勇氣面對和拿出來談!

 

 

從人權走向公民權的香港社運

 

丁學良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香港的社會運動如今目不暇接、此起彼伏。本周和下周馬上就要展開的三大街頭運動——922日的香港大專院校學生的罷課宣誓大會、926日的香港大中學生罷課運動、101日的市民大遊行(普遍預計,佔領中環的行動將在這天啟動),已經箭在弦上。雖然最後究竟有幾千人參加罷課、有幾萬人參與街頭運動還說不準,但此後仍會有更多更大的社會運動出場,則是必然的趨勢。

 

這些運動的表現形態各異,已經成為國際觀光的一個頗具吸引力的項目。外地旅遊客、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對香港大中型和超大型的街頭遊行和集會,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這類社會運動參與者們的標語口號所表達的訴求五花八門,在很多外地人眼裡似乎是放大了好多倍的“行為藝術”。但是經過多年的細心觀察,會發現表像之下深藏著一條主動脈——香港最近二、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其主要訴求越來越是從“人權”走向“公民權”(citizenship)。如果對這個主流走勢缺乏理解,就談不上實際有效的政策回應。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以基本人權來“保本”

 

在中英兩國有關香港回歸的公告剛出臺(當時尚無回歸的具體安排細節)及其後的那段時間裡,也就是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中期,香港民間的社會運動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主權之下,香港居民的基本人權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到了20世紀末,基本人權在英國的政治和法律傳統之下,涵括的方面涉及個人及家庭的生存、就業、財產安全、教育機會、宗教信仰自由、表達自由、遷徙自由、結社和集會權之類(參閱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Human Rights)。

 

這些基本人權在當時的香港被民間社會廣泛重視,並不難理解。就如我在本專欄前幾篇評論裡提及的,主要是因為香港的民間社會記憶中的逃難背景,太多的家庭經歷過20世紀中國內地多次翻天覆地的動盪,心有餘悸。他們擔心類似的情況在主權轉換之後的香港也可能發生,於是就有了設法保障人權的強大動機。這種理性的心態,如果借用市場經濟的一個俗語,可以稱之為“保本生意”的做法,“本”保住了,才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後,19896月在北京發生的大悲劇,證實了此前香港社會中有關回歸前景的那些悲觀主義展望——基本人權在中國內地仍然是非常脆弱的,一遇上重大的政治風暴,就會被剝奪掉。北京那場大悲劇之後,立刻發生的香港百萬人上街遊行的空前絕後事件,半是為北京的同胞致哀,半是為自己的未來傷懷。議論多時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後來於19916月通過。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我們可以說,基本人權的內容屬於passive rights(勉強可以翻譯為“消極、被動的權利”)——倘若喪失了這些權利,就難以維持現代社會裡具體個人的安全和尊嚴。這類權利還算不上是positive rights (積極、進取的權利),後者的核心乃是政治領域的全方位參與權。在中英談判決定香港要回歸的那段時期,香港社會層面最關心的是消極權利而非積極權利,確實反映了殖民地的政治現實。英國統治香港的150年裡,社會發展和法律進步體現的主要成果,就涵括在這些基本人權裡。開明柔性的英國殖民主義專制直到臨走之前,賦予香港本地民眾的權利也沒有超出這一範疇。殖民主義制度的政治權利邊界,即是不給予殖民地居民們積極的政治參與權——他們被稱為subjects(“臣民”——是“臣服”的意思),而非citizens(“公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