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楊振寧:中國現在很民主,我是個保守的革命者(1)
Sidddney Chen
資料提供者
2015年2月9日

「我得諾獎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了長久以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

 

「在合適的情形之下,一個腦筋清楚、做事果斷而有遠見的、不那麼民主的政治,把科技推上去的本領更大,因為它有效率。」

 

清華大學科學館,走廊盡頭這個近30平米的房間因為沒有豐富的物品陳設而顯得有些空曠,然而這個房間裡卻有一個用來思考整個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大腦。

 

物理學家楊振寧端坐在辦公桌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始終用一種缺少變化的語氣與我們交談。他神情溫和,那是一種讓人感到難以改變的溫和,甚至連時間對他的改變都顯得那麼艱難這位89歲的東方男人看起來非常健康,言談舉止間保持著足夠清晰、敏捷的狀態。一個小時的談話剛一結束,他就起身拎起黑色文件包步出辦公室,結束了他日常的半天上班時間。

 

楊振寧把自己的健康長壽歸結於「幸運」,他說他人生的每一個轉捩點都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所以「這一輩子簡直可以說是沒法子更幸運了」。被他稱為幸運的,還有上帝給他的「最後的禮物」比他年輕54歲的妻子翁帆。楊振寧用自己的晚年生活來詮釋的這段「不對稱」之美,似乎比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更讓世人驚奇。

 

即使拋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個光環,楊振寧的人生依然有諸多的戲劇性:他生於民國時代,父親是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在西南聯大完成大學教育,長期在美國投身於科學事業,最終回到祖國。

 

科學館西側的近春園是楊振寧「小時候到處遊玩」的地方,從這裡走到他在清華園的寓所「歸根居」只有一段20分鐘的路程,卻濃縮了他89年的人生。在這位科學家身上,我們不僅看不到不同文化衝突造成的印跡,也找不到科學天才慣有的孤僻和怪誕。難怪楊振寧的一位老友稱他為「最正常的天才」。

 

就在楊振寧的兩本傳記相繼在中國大陸出版之際,《中國新聞週刊》對他進行了專訪。

 

中國新聞週刊:

 

上個月,三聯書店剛剛出版了《楊振寧傳》。臺灣作家江才健於2002年寫就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最近也在大陸公開出版。你對這兩本傳記評價如何?它們可以看做是對你人生經歷的全面總結嗎?

 

楊振寧:

 

我想再三地講,中國對於人物傳記的寫作,歷史很長,但現在像西方寫人物傳記那樣去做的,卻是很少的。西方人寫傳記,最大的特點是求真實。而中國當代的很多傳記,比如關於華羅庚的、陳景潤的,都不忍卒讀,是「傳記文學」,與文學相關,就有空想的成分在裡頭。而這兩本,比較像西方的寫法。

 

這兩本書相當不一樣,《楊振寧傳》的作者楊建鄴是物理學教授,他的物理知識很多,又讀了大量的文獻,對我的工作有很多詳細的、半通俗的描寫。江才健的好處是,他在美國訪問了很多人,可能有100多人,都是我人生不同時代的朋友,所以也有他的特色。

 

一個人的一生是很複雜的事情。如果把這兩本書加起來的話,我人生經歷過的,有80%都在裡頭了。因為我還有很多很熟的朋友,其中有些人已經不在了。兩位作者沒有機會跟這些人長談,所以不能那麼全面。

 

江才健的書是2002年在臺灣出版的,當時他也跟大陸的出版社聯繫了要出版,後來無疾而終。這可能是因為書中涉及到李政道和我的事情。中國政府盡可能地不要牽扯到這件事裡面去,因此他們認為,如果江才健的書在大陸出版,似乎會代表政府的一個立場。可是後來李政道的傳記在大陸出版了,於是江才健又重新聯繫了這邊的出版社,因而這本書最近剛剛獲得出版。

 

中國新聞週刊:

 

說起你和李政道的關係,我們知道你表示過不再公開討論此事。但我們還是想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事變遷,你現在對於當年和李政道的矛盾是不是會有一些新的看法呢?

 

楊振寧:

 

(沉吟許久)我跟李政道的關係是很長、很複雜的一個關係,這裡頭有學術的關係,也有感情的關係。不過大體上是怎麼回事,這兩本書裡面都已經有了。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事情,不過我不覺得我做了任何真正錯誤的事。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