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它有望成為中國最美圖書館
一條
資料提供者
2021年4月28日

  “新晉網紅”、“海口新地標”、“360度無死角”、

  “《泰晤士報》2021全球最期待落成建築”、

  “有望成為中國最美圖書館”……

  在社交網絡上,

  雲洞圖書館還沒開館就吸了一大波粉。

  2021年4月中旬

  這座“漂浮”在海南島海邊的小型圖書館,

  正式落成,向公眾免費開放。

  

  

  

  雲洞圖書館

  “海口·海邊的驛站”第一個落成項目

  圖書館建築內部,沒有牆、沒有柱子,

  空間完全流動。

  不規則外形,

  由混凝土一體澆鑄而成,

  大大小小的孔洞,

  吸引著觀眾進入一探究竟。

  整棟建築,既浪漫又有超現實感,

  像一個連接城市與海洋的轉換器。

  網紅打卡之外,

  公共空間裡的文化建築,如何服務當地人?

  一條在雲洞圖書館開館當天抵達海口,

  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體驗。

  撰文| 葉荔責編| 陳子文

  

  

  奔赴海南島之前,我們先看到了雲洞圖書館的效果圖:

  深藍的夜空和大海,月光映射出白色建築的輪廓,如“蟲洞”一般,滿屏超越時空的未來感……

  

  

  4月11日開館前一日,我們飛抵海口,迎接我們的除了潮濕悶熱的空氣,還有一眾納涼、散步、遛娃的當地人。原來圖書館,就建在當地人心目中的最佳落日觀賞點——海口灣畔世紀公園內。

  很多逛公園的人也注意到這棟造型獨特的小房子,逮著保安連珠炮似地發問,“這裡是乾什麼用的?幾時開?”

  

  

  我們撥開人群真正走進建築,感受大大小小孔洞灑下來的光斑,周圍的喧囂安靜下來,氣場變了。

  身處充滿孔洞與光束的建築中,後方是人生活著的城市,前方是無垠的未知的大海——這棟建築,就像是一個中轉站,連接著現實與未來。

  這棟建築的主創設計師馬岩松,一上來跟我們聊起他初見場地後的設計衝動:“在這裡把空間扭曲一下,把人從城市那邊一把吸引過來,進入到這個陌生空間,再從這裡出發去眺望海洋,與大海產生連接……這個空間能不能讓人有穿越時空的感覺,這是我想達到的。”

  於是就有了這個“外形毫不規則、浪漫又超現實”的白色建築,“漂浮”在海天一色中。

  

  從世紀公園走向圖書館,整個建築完全是一體成型的設計。

  進入後,豁然開朗。內部是流線型的有機空間,沒有柱子、沒有牆,傳統概念中的建築元素在這裡全模糊掉了。

  

  

  

  空間不大,1380㎡,但空間體驗十分豐富。

  主體是階梯狀的閱讀空間,連接上下兩層。在這可以挑選一本書翻看,未來也將是講座空間。無論坐在哪個位置,都能看到一整片大海。

  正對著的一樓弧形玻璃推拉門,打開後讓讀者離大海更近,在炎熱的海南也能起到自然通風的作用。

  

  

  上到二層,空間依然流動通透。駐足最多的,是階梯狀閱讀空間正對的一整面圓弧形窗,就像一個觀察鏡,看海有了儀式感。

  馬岩松跟我們分享了一次自己看海的觸動,十年前的一次旅行途中,當時他去看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在海邊的薩爾克生物研究所,看到有人在面對海的那個廣場上發呆,然後開始哭泣,“就像空間中人的心靈有了個暫時的停頓。”

  他相信建築可以把時間暫停、拉長,甚至抽空。

  而云洞圖書館的這扇窗前,一天的不同時刻坐下來,風景都有細微的差別。我們第一次進館正值黃昏,現場十幾個人,安安靜靜,一起看了一場最美海上落日。

  

  

  

  繞一圈,幾乎所有人都會被一個透著幽光的房間吸引。彎腰進入,是一個兒童閱覽室,它非常低矮,在裡邊你會感到被包裹著,就像進到一個奇幻的小山洞,原始感和未來感共存。

  很多成年人也自然舒服地在裡面躺了下來,望向藍天,來一場絕佳的放空。

  

  

  

  整個建築,佈滿大大小小的孔洞,一層一層深入。

  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設計,讓每個孔洞彷彿形成不同的性格,有的非常開放,自然光自由透入,有的非常暗,比如極高極窄的樓梯間。

  通過孔洞去看天、望海,藍天和大海好像都有了改變。

  

  

  二層一圈外走廊,可以在這個半室外的空間吹吹海風。

  屋頂空間完全開放,人站在屋頂的自然綠植間,眺望遠處正拔地而起的新城,回看現實的生活。

  

  

  馬岩松用音樂比喻了這些不同空間的性格,“整棟建築可以是一個交響樂,有中心,比如中央閱讀區;也有起承轉合,有高昂,有平靜,也有離開主題的一些片段。”

  

  

  

  為什麼是混凝土?

  混凝土早已不是新材料,混凝土建築的經典案例在東西方的建築史上層出不窮,但在馬岩松看來,很長時間以來這個材料總是被做得非常堅硬、厚重。

  這次在海邊,他想嘗試不一樣的“玩法”。“混凝土本來就是液態的,它跟水那種柔的東西有一種特別好的吻合。”

  於是柔和、多變的混凝土,成為了整個建築結構的出發點。整座建築結構,由液態的混凝土整體澆注,一體成型。

  這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

  

  

  

  如此精密地完成所有這些複雜的曲線,需要一個新的施工方式——先用計算機控制雕刻生成每一塊獨特的木質模板,用這些異形的木頭先把房子蓋一遍,最後進入澆築、拆模。

  

  最後整個空間的呈現簡潔、抽象。“像燈具、噴淋、空調等設備都藏在結構內部,觀眾走進內部看到的,就是一個純粹的空間。”

  馬岩松坦言,這樣的施工方式,挑戰的是錢和時間,“建造過程需要非常地有耐心,就像做一個藝術品一樣。”

  從2019年開始設計到推進,中間還趕上疫情,各方承受的壓力都大。施工整整做了一年。

  項目主持傅昌瑞也介紹說,“這麼複雜的異形清水混凝土澆築,施工難度是世界級的,在這個建築裡你看不到直線,多是柔軟的鈍角。”

  “全世界你也很難見到這樣的一個建築。”

  

  

  身處這樣一個環境,​​到底是看書還是看海?——我們向建築師拋去這個問題。

  “其實一開始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馬岩松跟我們打了個比方,“後來我發現你去音樂廳聽一個音樂,跟你在家裡的床上用耳機聽,感受還是不一樣。 在家看書,跟在圖書館看書,也不一樣,這與公共空間營造的場所感和氛圍相關。”

  他認為一個公共空間的質量,不僅體現在空間和功能,尤其是文化建築,“它首先得有一種邀請感,讓人產生好奇心、願意去探索,並且進入到其中後,是否能讓每一個人打開自己的感官。”

  就像打開一本書,能讓你進入另一個世界。

  

  一個公共文化建築,網紅拍照打卡之外,如何真正服務當地居民?

  我們在這一連三天從清晨待到深夜,有很多細小的發現。

  雲洞圖書館所在的世紀公園,其實早就在當地積累起了人氣。周圍多住宅區,因為背靠海濱,離海岸線不過十來米,早晨和傍晚都有很多人沿著貫通海濱線的跑道運動健身,或是聊天散步。

  早在圖書館建造時期,居民們就一路見著這棟小房子一點點生長起來,好奇心一天天積累。如今建成了,它正好成了民眾停留休憩的“驛站”。

  

  

  

  建築南側的圖書館之外,北側其實單獨闢有衛生間和淋浴間,正好供來來往往於海濱的人們使用。

  南北兩個區域中間以一條穿透的公共區相連,一面連接濱海步道,一面連接城市公園。現在這塊區域十分受歡迎,在炎熱的海口,在這吹拂“穿堂風”歇會,好不愜意。

  

  在傍晚,海灣口這個絕佳地理位置是當地人賞落日的最佳景觀位,圖書館建築一樓二樓的透明大玻璃,為觀賞落日提供了新的視角。

  還有很多市民,直接先上屋頂,繞著東西南北望一圈,看看世紀大橋、看看建設中的新城,用這種全新的角度又回望了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

  

  在海邊,到了晚上九點十點,很多人依然願意待在室外,有的在音樂廣場上圍攏起來唱歌,有的就坐在公共區納涼閒聊。跟居民們閒聊發現,他們更喜歡這棟建築晚上的樣子,室內的燈光透出來,特別耐看。

  

  在這樣一片海岸線,雲洞圖書館也不孤獨。

  它是政府規劃的16個“海邊的驛站”項目中第一個落成的。在它不遠處,未來幾年將陸續立起一座座文化建築或公共藝術。

  期待這些公共空間裡的文化建築,能給更多人帶來不一樣的新發現、新體驗。

  部分建築攝影提供:CreatAR Images、存在建築、奧觀建築視覺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