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山西各縣名字的由來
壟上行
晋行記
2022年4月7日
(原文發表於2022年4月5日)
 
 

山西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了清代的 “九府十六州,八十七县” ,清代裁撤了清源、马邑、乐平、平顺四县,从此设置基本稳定。

 

目前山西省共管辖119个县区。

 

 

山西表里山河,历史悠久,每一个县的名字都有她的来处,考证如下:

 

 

一,太原市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上古“大”“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今辖六区三县一市。

今天太原市的前身晋阳古城,公元前497年赵氏家臣董安于筑于汾水之畔。所以太原市也成为全国少有的几座有明确建造纪年的城市。

 

1,迎泽区

 

因明清太原城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亲家、晋王朱棡岳父永平侯谢成扩建太原城,迎泽门(俗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迎泽”为名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迎泽大街等“迎泽”与迎接毛泽东无关,来自于城门的名字。

 

2,杏花岭区

 

因明代晋王府花园而名。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杏花岭区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

 

3,小店区

 

因原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朝水淹火焚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县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区政府驻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1997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东半部分改为小店区。

 

4,晋源区

 

因居晋水之源而名。史载“夑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为晋。1947年,设晋源县。1954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1998年,原南郊区西半部分成立晋源区

晋源,简单地意思就是三晋之源。

 

5,万柏林区

 

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

网传万柏林区是因为阎锡山想身后将自己埋葬在这里,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又字“柏川”,圣人之墓约“林”,故合起来叫“万柏林”……

这是错误的,阎锡山字“伯川”,没有“柏川”的字。

 

6,尖草坪区

 

古时该地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近年来,尖草坪区随意简称“草坪区”,甚至出现在大幅喷绘上,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7,古交市

 

古交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同,渐演变为古交。清代为古交镇,1958年,成立古交矿工区,1988年改称古交市。

 

8,清徐县

 

 

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191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合并,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9,阳曲县

 

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 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曲”,改为阳直县。后又复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旧时阳曲县居于太原城中,所以太原府城中心就在阳曲县,县衙在今天府西街国贸一带,光绪大水后,迁至今皇华馆。后来逐渐北移,以黄寨镇为县治。

山南水北为“阳”,阳曲的“阳”指古阳曲在滹沱河之北。

 

10,娄烦县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楼烦国、楼烦郡、楼烦监、楼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楼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1971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娄烦县实因古代少数民族“楼烦”得名。1949年后干部文化水平低,在文件中常将“楼”错误地简写成“娄”,以讹相传,至今写作“娄烦县”。

 

 

二,大同市

 

 

大同

 

隋代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 ,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何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1,大同市城区

 

1949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城内。初设四个区,1950年改为三个区,1952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1954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同年4月改为大同市城区。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