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1.2.50合論
中國人?香港人?
王懷雪
大學資深政治學者
2011年5月11日
自從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社會科學家就有了一個時興的研究項目。這個研究的新題目就是衡量香港青年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由於香港受到英國殖民統治達一百五十年之久,而殖民地宗主國當然是不會提倡被殖民者的民族意識的,因此,香港的年青人一般地被認為是沒有民族和國家意識的。很多人認為「主權已歸」,但「人心未歸」。


衡量青年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最常用的方法,是首先設計一張問卷,內有「中國人」、「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之類的項目;然後抽出一些青年人的樣本,詢問他們選擇哪個項目。過往的研究多顯示,香港的青年人往往選擇「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為自己認同的項目,而選擇認同「中國人」的較少。九七年以來,選擇「中國人」項目的人數雖然增加了,但是選擇「香港人」的項目的數目仍然不少;於是社會科學家們就下結論說:年青人的民族/國家意識雖然改善了,但仍然不足云云。


記得幾年前,一些立法會議員訪問北京,當時的統戰部長劉延東女士宴請他們時,提及香港青年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問題,也是以這樣的調查作為基礎的。最後,劉延東女士要求這幾位議員回港之後,多向青年人進行一些所謂「愛國教育」,提高年青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等。


事實上,以這樣的問卷設計來衡量民族和國家意識,在方法學上大有問題。最重要的誤導出現在概念上。首先,中國人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觀念,孫中山認為漢、滿、蒙、回及藏等族人都是中國人;中國又包括多個省份,住在這些省份的人都是中國人,如廣州人、四川人及上海人等。概念上說,香港人以及中國的香港人都是中國人一個大概念之下的小概念,就如人類概念之下的黑人、白人及黃種人等。此外,將「香港人」和「中國人」列成對立項目,概念上有混淆之處。一位年青人無論他選「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或「中國人」,邏輯上,其實都包含了「中國人」的概念,這樣並不能直正衡量到他們的民族和國家意識之程度。


事實上,要量度年青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要將問卷上的項目改為「中國人」或「英國人」或「美國人」等,然後計算其中的比例,這樣才有意義。筆者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問卷上有「中國人」、「英國人」或「美國人」的概念相同的項目時,香港年青人肯定會選擇「中國人」的項目。其比例可能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中共官員對香港人的指控也就不成立了。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實驗,如果我們將一張問卷項目變成這樣:「中國人」、「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抽取上海的青年樣本去回答,會不會所有的青年都會選擇「中國人」,而不選「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以上海人(或其他省籍人士也一樣)本位意識之重,我是懷疑的。近年來上海崛起,滬港的比較研究相當流行,我們希望社會科學家能夠在上海做同樣設計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調查研究,比較上海及香港青年民族和國家意識之程度。也許兩地相差並不遠呢!除非上海的青年很大部分都選了「中國人」,而不選「上海人」,否則,很難指責香港青年人缺乏民族和國家意識。中共会否容許上海的學者作這樣的研究。


當劉延東要求香港立法會議員回港多做些「愛國教育」的工作時,她並没有意識到「香港人」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一部份,「香港人」並非與「中國人」對立的。將「香港人」當作外國人,實在是她自己本身意識上的偏見。我相信如果能夠在上海進行設計的問卷訪問,也許可以證明香港青年的民族和國家意識並不比內地青年相差太遠。


筆者意識到兩地的觀念和價值的差別,當我說香港青年和內地青年同樣有民族和國家意識時,我並不認為香港式的民族和國家意識和內地的民族和國家意識沒有分別,它們有極重要的質的分別。「一黨專政」之下的愛國觀念當然與民主自由社會所強調的愛國教育有十分明顯的差別。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