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全面不妙,樓市轉角似成定局
最近二、三個月,負面因素愈出愈多,隨便講幾個犖犖大者:
1. 銀行上調按息,九、十月極可能再上調最優惠利率(P),令買家負擔加重
由於香港銀行資金成本高漲,中國銀行(香港)管理層明言,香港距離加息日子愈來愈近,意味着市民的供樓負擔將會有所增加。該行已於8月調整同業拆息按揭(H)封頂水平及最優惠利率 (P)按揭息率,藉此應對成本上升。
2. 特朗普在八、九月先後公佈實施及計劃實施對總值5,0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中國聲言以牙還牙
美國最怕的是已崛起的中國侵蝕甚至取代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有意趁中國在科技及武備上未趕上它前先下手為強出手遏制之。明乎此,大家就知道中美貿易戰其實是經濟戰,離軍事戰爭僅一步之遙,而這場戰爭不會三、五個月就了結,說不定會拖延十至二十年。
這場針對中國的全面經濟戰,中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在所難免,香港經濟與中國的息息相關,覆巢之下無完卵,香港一切資產價格勢將大受打擊,大幅下調似乎無可避免。
3. 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拖累人民幣及港股表現,股匯波動打擊買家入市意慾
恆生指數從年初的32,000點跌至9月21日的27,954點,跌幅高達12.6%;從7月下旬至8月15日,恆指由29,000點跌至27,323點,短短20日,跌幅就已是5.8%,洗倉潮令一眾投資者觸目驚心;港元滙價8月15日再度觸及7.85弱方兌換保障水平,逼使金管局連環出手買入逾117億港元,為三個月再次入市承接港元沽盤;觀乎近日投資者要錢不要貨的傾向,市場內已無「強勢股」可言,後市發展令人擔憂。港滙未來可能再次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意味金管局或須頻密入市干預。這種種連鎖反應如何影響本地銀行同業拆息、按揭利率會否進一步上調,而銀行又會否於短期內決定「加P」(調高最優惠利率),皆令得投資者和市民忐忑不安。
4. 美國持續縮表,美元上升,令香港熱錢持續流走
市場在寬鬆貨幣時代達到令人眩暈的高位,但這一輪資金洪流將在今年底枯竭。央行2019年計劃從市場撤出的資金規模將超過注資規模,將是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歐洲央行將在今年底結束額外購債計劃,雖然聯儲局在近一年中一直在收縮資產負債表,但10月開始將加速縮表步伐,每月從市場撤走500億美元。聯儲局明年將把價值4700億美元的債券撤出其資產負債表。
在持續了近10年的印鈔和零利率後,這對於市場來說是巨大轉變。這些流動性推動很多國家的債券價格升至高位,收益率轉為負值,並使股市及樓市牛市持續至第十年。
5. 新興市場貨幣危機續發酵,演變成全球新金融海嘯
阿根廷於今年較早時爆發金融危機,當時土耳其里拉及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亦曾跟隨阿根廷披索急挫,分別只在數月前土耳其扮演的是配角,8月這次卻因美國總統特朗普向該國開刀而擔正成為主角。隨着美國聯儲局持續收緊銀根,美元強勢畢呈,熱錢班師回朝的步伐勢必加快,令新興市場面臨骨牌式震盪。
6. 銀行按揭估價不足
隨多家銀行調高按息,市場已正式步入加息周期,銀行態度趨向保守審慎,對市場上的不穩因素作風險管理,造成個別成交出現估價不足的現象,這是市場「轉角市」信號之一。由於銀行估價不足有機會令市場帶出「循環效應」,令到現時於市場上的放盤單位造價受壓,繼而令市場進入下行軌道。8月初至今多個單位新高價成交,統計最新估價,顯示銀行估價不足頻現的情況,個別「樓王級」單位,成交價與三家主要銀行的估價,更低逾一成;市場低市價成交漸現,若銀行以最新成交價作估值,令估價不足情況更為凸顯。
7. 內外交困,香港經濟不妙
香港經濟基調出現愈來愈多負面因素,各種經濟指標逐漸轉差,下半年前景難以看好,且隨時出現大規模震盪。
以8月10日公布的最新經濟增長數據為例,今年第二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上升3.5%,較第一季增長4.6%遜色,也比市場預期的3.9%為低;若以按季表現計算,今年第二季GDP相對第一季實質收縮0.2%,是2016年第一季以來首次錄得按季負增長。
第二季的負增長尚未反映中美貿易戰的壞影響,即本地經濟在貿易戰正式開打前已有「失速」的跡象,當戰況在第三季全面升級後,大有可能加劇調整的速度與幅度,兩中美貿易戰及樓市泡沫隨時內外夾擊,令經濟放緩情況比預期嚴重。
8. 物業買賣成交量空前萎縮,價跌現象漸多、跌幅漸大
香港快將踏入加息周期,加上外圍局勢不穩等不利因素夾擊,最近二手買賣異常呆滯,更不時出現跌價現象。近期銀行估價普遍升幅放緩,個別更乍現回落,20個大型屋苑單位,已有3個於八月錄得價格跌幅。
二手交投冰封,綜合市場資料,十大屋苑八月錄約103宗成交,4個僅錄個位數,較七月約130宗再少逾20%,是2016年初以來最少。過往流量最高的天水圍嘉湖山莊,8月僅錄16宗創歷史新低,較上月再少逾33%。
各大屋苑業主減價走貨,並掀起減價潮,減幅由5%至15%,部分業主擴闊議價空間。
樓市利淡因素近期層出不窮,而它們有長期化及惡化趨勢,無論是投資者或地產發展商,都開始改變「樓價祇升不跌」的迷信,不再盲目看好大市,頻頻出貨,最終可能引發沽貨潮。
由2003年8月起的樓市上升浪,看來已轉角,從此步入下跌浪。
師奶的話,有時你要聽
閱報,看到一則報導:
「一位每日在股票行㩒機炒股的師奶說,自己本少兼無知,但在股票投資一年算下來,回報率高過年薪千萬的陳德霖主理的金管局所操刀的買賣。
這個師奶說,賣樓時地產代理說買主表明他的出價一毫子也不加,她第一時間叫這個代理收工;同樣買樓時,地產代理說業主一毫子也不減,她也是用同樣方式對待這地產代理。」
師奶大嬸是申訴她這個學歷和識見都是一般水平的常人,投資成果竟高於「高手林立」的金管局。
畢菲特曾批評一些投資大行的基金經理,他們本質上都是促銷人員,整天都叫你買這個賣那個,但在具體的財經地政分析上,毫無真知灼見,較普通人還不如。他們的投資表現,往往遜於大市,投資靠他們,不如靠自己!
師奶大嬸如看過或聽過畢菲特上述的精闢見解, 就不會申訴,不再期望這些位高酬厚的金融才俊助她發達。
地產代理的職責在於促成買賣交易。買賣雙方利益不同,買的想平買,賣的想貴賣,地產代理要促成交易,少不免要想方設法說服買的加些價,賣的減些價,最後令雙方於中間某一個價錢互相妥協,交易才有望成功。像師奶痛罵的那兩個地產經紀,自己完全沒有盡責(無論是不能、不敢還是不願),就想輕輕鬆鬆做傳聲筒賺豐厚的佣金,怎說得過去呀?!
天下無免費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