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下)
点评校尉
微信号
2024年7月9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7月1日)

首先一个问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二战?

跟欧洲大差不差。

二战其实是一战的延续,一战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才爆发了二战,恰巧三十年代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

尤其是德国,一战后国家层面被清算的很厉害,要不是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法国不把德国大卸八块才怪。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不能发展军备,没有殖民地,加上经济大萧条”,大量老百姓失业、吃饭都成问题。

所以,德国国民和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希特勒上台,纳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形成了。

再看亚洲。

日本虽然以派遣护航编队的形式参与了一战,但也可以说没赶上一战,因为欧洲国家并没对日本分赃(重新分配战后利益)。

换句话说,日本没在一战中没获得迫切需要的市场和资源,又赶上了资本主义大萧条,挽救经济的办法只能走纳粹德国的道路,靠国家军工支撑经济。

但是,大量军工产品必须被消费换回真金白银才能让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过剩的生产力和劳动力必须有用武之地才能保证不会自啮其身。

简单理解就是,你搞出那么多大炮飞机又不能当吃当喝,怎么办,也就靠侵略扩张这个办法了。



(二战期间日本的军工生产线)

对中国来说,二战虽说是被动参与,但当时的形势可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在1937年前,各大国间合纵连横,尔虞我诈。昨天可能还是盟友,今天就会变成敌人。

面对日本一步步的侵略威胁,中国会坐以待毙吗?

中国的自救之路

当时中国跟美国、苏联、德国同时保持了良好关系,所以最开始打算以外交的方式解决,引入国联调停,借助国际力量向日本施压做出让步。

先是英美。

1937年7月,蒋介石先后会见了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美国大使詹森等人,要求出面调停中日战争。但他们除了口头“警告”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跟欧洲一样,英美这时候奉行的是绥靖政策,有意扶持日本对抗苏联。

尤其是美国,那时候与日本关系不是一般的密切。买卖做得热火朝天,战前大量的美国燃油和钢铁源源不断地运到日本。

从1933年到1937年,在美国出口到亚洲的所有商品中,日本所占比例超过49%。

其中在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包括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七七事变后中日已经前全面开战,蒋介石曾多次要求美国“绝对禁运军用材料与器具与日本,尤以钢铁、煤油为最”,但都遭到美方拒绝。

甚至1940年,美国输送到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元,约占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84%。

相比而言,直到1940年9月,美国对华禁售军用物资的政策才刚刚开始松动----

所以,当时的美日关系完全不是我们印象里的那么差。



后来国民政府又联系苏联大使波格莫洛夫,试图与苏联合作共同对抗日本。

但苏联也不是善茬。

当时老奸巨猾的斯大林盘算着“祸水南引”,不仅拒绝为中国提供安全保障,还主动挑唆中日矛盾,试图让中日斗得头破血流,从而渔翁得利。

国民政府又联系德国大使陶德曼,找德国出面调停。

这里重点说说,实际上在当时中德关系非常不错。

在抗日战争爆前,中国跟德国保持了密切的军事合作。中国向德国出口锡矿,德国则对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并为中国组建了大量的“德械师”。

当时中国陆军总兵力200多万人,其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70个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军"。

中央军里又有40个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黄埔军校学生为军官组建的国民革命军;老蒋给这部分宝贝疙瘩单独开小灶,接受了德国训练,又装备了先进的德式武器,成为国军里王牌中的王牌。



(德械师)

包括在日德结盟后,日本多次施压要求德国撤出在华顾问团,并停止对华军售。

但一方面中德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加上中国要挟:中日局势如果继续恶化,必将导致中国在中苏关系上发生转变。

所以滑稽的是,因为害怕中国彻底倒向苏联,希特勒还曾对日本施压,要避免中日冲突升级。同时拒绝终止对华军火输出,拒绝召回在华军事顾问。

当然,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最终没能阻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1937年北平、天津先后沦陷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感到已经没法再退让了,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不过这时候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既然大战不可避免,按照惯例需要对日宣战,但此时的中国军备还依靠德国提供。因为轴心国有约定,如果中国对日本宣战,德意日三国要对中国宣战,这个压力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承受的。

不能宣战却又不得不战,所以中国只好选择用「抗战」的说法,而不是宣战。



当然,以上都是后话了。

所以当时的形势是,苏联使坏心眼坐等渔翁之利,中德关系密切,日美反而处在蜜月期。

假如中德合作一直这么发展下去,搞不好哪天中国就直接跟德国结盟了。作为应对,日本必然会加入英美阵营。

那二战就会出现另一个剧本:英美日苏VS中德意,最终日本成为战胜国,中国沦为战败国,东北、台湾很可能就丢掉了,甚至会进一步被瓜分......

后果不敢想象。

所幸历史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兵变”,军部掌控了国家大权,政府高层的亲英美派被清洗,整个国家朝着法西斯化道路发展。1936年底,日本与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随后意大利加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上海顽强阻击日军的举动,给西方舆论界留下深刻印象,美国民间掀起对华捐赠行动。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英美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被严重侵犯,美国开始以官方名义向中国提供贷款。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日本侵华后又开始进攻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突袭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战争,为自身的毁灭埋下伏笔。

这里有个问题----

日本为什么不见好就收?

如果日本在九一八之后,苟在东北猥琐发展,多年后很可能会彻底吞下东北。加上早已经拿下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半个库页岛和琉球群岛等,小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怎么说也是中等大国体量。

同时如果不去惹英美,那么东亚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二战的格局也会大大不同。

那日本为什么这么贪心蛇吞象,+招惹昔日盟友、实力远强于自己的英美呢?

首先被逼急眼了。

作为岛国的日本本身资源贫乏,侵略中国后发现比他还穷,在东北挖地三尺也没挖到心心挂念的石油。

更要命的是,从1941年开始美国对日本发动了石油禁运。

两国不是关系很好嘛?美国为什么对日禁运?

其实这是个限制乞丐高消费的行为艺术。

当时日本已经没有外汇和黄金了,禁运不禁运效果都一样,反正最终是买不起。这种情况下,顺便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占据道德制高点,简直就是没本生意,不做白不做。

而被逼到墙角的日本只能孤掷一注,选择偷袭珍珠港扩大战争方式来换取可能的一线生机。



(偷袭珍珠港的日本主力,零式战机)

其次是日本国内原因。

这里必须要说一个日本人,石原莞尔。

他也是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操盘手,精准地预判了事变后国内各派势力的策略,知道东北一定能吃下。

更让人叫绝的他有两个观点:

第一,中国因为有庞大领土和人口,在历史长期内始终对日本保持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是短暂的,是因为技术和制度的差距造成的,并不是当时主流宣传说的什么人种优势。所以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去大陆扩张领土,把这个暂时的优势变现。

第二个,他认为人类的武器在不断进步,威力不断加强,必定会出现一个临界点。主要大国之间再也不敢互相打仗,所以过了临界点,大国之间领土就会固定。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窗口内扩张领土,会永远错失机会。

他预判精准得让人后怕,这也是他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



(石原莞尔)

但同时,石原莞尔做过精密计算和实地考察,认为日本的国力最多只能吃下中国东北那块,所以他对发起七七事变是持反对态度的。

不过当时日本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军部挟天皇自重,皇室宗亲干政和文官系统不和,类似现在的泰国。陆军里的底层军官为了建功立业,不断的以下克上。所以日本全面侵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再就是经济客观规律。

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跟德国在欧洲一样。

德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大量修建基础设施、扩军、大规模军工生产。但法西斯的这种军国主义经济,只有不断的侵略获取新的经济利益才能维持国内的基本运行。

另外,德国一时间盘活了经济,但积累了巨量的债务。1938年德国外汇枯竭、1940年外债到期,如果偿还不起,就只能复现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信用崩溃、恶性通货膨胀。

换句话说,仅仅债务问题也会逼德国发起下一次侵略战争,靠对外掠夺和种族清洗偿还债务。

教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曾这样评价:

法西斯的寿命和周期,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建立在不停进攻上的,一旦停止进攻,就是它灭亡的开始!

日本也不例外,自作孽不可活,下场早已经注定。

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还有一个巨大、最关键的因素---

来自中国的抵抗

日本人眼里,曾经的中国一度是软弱、愚昧、胆小怕事的形象。以前对中国下手只要单纯地对付清政府就行。

但后来的局势跟晚清完全不一样,在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思想已经觉醒,有了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全民天天喊着抗日救亡。

包括当时的中国政府,虽然对日本作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拒绝承认伪“满洲国”,拒绝答应“华北特殊化”等侵略要求。



另外,还有日本的作死行为:

 

  • 七七事变,导致西北军鸽派全体变鹰派,像张自忠这样之前对日本抱有幻想的青壮派军官完全死心,决心和日本死磕到底;
  • 淞沪会战,让国内英美派和自由派文、商人绝望,国内资本家开始抗日;
  • 南京大屠杀后,即使是最利己主义者,也认清了投降日本就等于自杀。日军以30万南京人民的血肉彻底浇醒了中国;
  • 轰炸重庆,让西南地区人民也看到了日本人的残暴,滇缅公路这种世纪难题被中国强行用人力实现了;
  • 大扫荡,唤醒了华北地区偏远山区的各地农民。

 

日本人从头到尾惨无人道的疯狂侵略屠杀,让中国本来四分五裂的各种势力彻底放弃了幻想,开始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浪潮中。

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努力和正确外交策略下,最终战胜了日本,这也是我国近代以来对日的首次、彻底的胜利。



战后,中国跻身二战战胜国行列,国际地位达到鸦片战争后的最高点。我们不仅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常身份,还收回了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的主权,保住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基本疆界。

反观日本,把自己的国运作没了。作为二战战败国,不仅丧失了明治维新以来所有的侵略成果,本土也被美军占领,至今还沦为半殖民地。

同时,二战也成为中日两国国运的分水岭,日本再无机会问鼎亚洲老大的机会;而中国民族意识完全觉醒,走向浴火新生实现了羡煞他人的惊天逆袭。

结束

虽然本文说的是国运,简单理解就是国家层面的运气。然而,真的是运气那么简单吗?

实际上国运并不是偶然性的概率事件。

这里面既有精准和高瞻远瞩的判断,以及务实的路线方针,更有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包括一战派往欧洲的几十万华工、二战抗争伤亡几千万人的民族代价,以及各个战线上牺牲的华夏同胞。



所以,中国的国运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我们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