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希特勒(上)
亚丘
微信号
2024年7月10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6月20日)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奥地利裔德国人

          

1908年的春天,在奥地利一个小镇上,当地邮政局长询问一位少年,是否愿意从事邮政行业,在局长眼中,这个孩子的境遇实在令人同情,他才18岁便父母双亡,只能靠着一点遗产和抚恤金生活。    

但出乎局长意料的是,这位少年拒绝了他的好意。

          

“那你要靠什么谋生呢?”

          

局长问道。

这个名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少年回答说:

          

“我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

          

          

          

01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边陲的一个小城市,这位未来的德国元首一开始甚至不是德国人。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

这是同文同种的两个国家,它们都是以德语为官方语言,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历史上,德意志人建立了很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9世纪普鲁士天降猛男俾斯麦,他统一了德意志各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德国的前身。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图源:网络

          

但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没能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的版图,此后两国各自独立,但文化和血统上的相近让两国关系很紧密,也一直有人呼吁两国合并、组成“大德意志”。

而当希特勒在中学课堂上了解到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一切时,他很快就将德国视为自己的精神祖国,正如他自己所说:

          

“德国是他儿时梦想和暗恋的地方。”

          

这种想法在奥地利并不罕见、也不难理解。

希特勒毕竟是一个德意志人,对于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德意志民族的国家,他心怀向往也很正常。

希特勒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他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家族中第一个外出闯荡的人,经过一番拼搏,阿洛伊斯当上了奥地利海关的一个中级公务员,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白手起家、出人头地的经历让阿洛伊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厚望,而在希特勒出生前,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夭折了,希特勒是他母亲生下的第一个活着的孩子。    

可以想象,对于这样难得的一个儿子,阿洛伊斯的期待会有多高、控制欲会有多强。他希望希特勒沿着自己的道路,也当一个公务员,但他很快就失望了。

希特勒志不在此。

年少时,希特勒最喜欢的是历史与绘画。他喜欢德意志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这让他为自己的民族感到深深的自豪,而他对于绘画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他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但他就是如此的沉迷于这件事。

阿洛伊斯对此怒不可遏:

          

“画家?不!只要我还活着就不行!”

          

他们为此爆发了无数争吵,但谁也没能说服谁。

转机发生在希特勒14岁那一年,他的父亲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希特勒追求自己的梦想了,他连高中都没有读就辍学回家,他白天画画、晚上就去剧院看戏,整天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直到17岁那年,他决定去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当他告别故乡、奔向首都时,他不会想到,维也纳将会改变一切。

          

          

02    

          

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都,也是奢靡生活的中心,城中宅邸是罗棋布,一掷千金的宴会每日举行,那时希特勒还很阔绰,他眼里便只看得到维也纳的锦绣繁华。

他喜欢在晚上身着华服去剧院看(瓦格纳的)戏。

          

“当我听到瓦格纳的音乐,我就好像听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的旋律。”

          

希特勒后来回忆道。

这个世界里有神明和英雄,斗争与牺牲,胜利和死亡,瓦格纳笔下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敢于挑战旧秩序的世外之人,或是纯洁的拯救者,这对希特勒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他崇拜英雄,同时又渴望成为英雄。    

瓦格纳的反犹主义和国家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然而这种轻松看戏的生活很快就一去不返了。希特勒没能通过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

这里我们聊一聊希特勒的绘画水平。

在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没有任何大师指点的情况下,他能够画出这些画,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天赋的,但他的天赋也没有高到能够自学成才的地步,和其他教育良好、又有天赋的学生比起来,希特勒就相形见绌了。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而且维也纳艺术学院倾向于招收善画人像的学生,但希特勒擅长的是建筑。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他的落榜。

          

“我原以为通过考试就像玩游戏一样简单。”

          

希特勒后来回忆说:

          

“我被拒之门外,这对我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因为在此之前,我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

          

落榜迫使希特勒不得不直面冰冷的现实,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他的母亲患上了癌症,病情垂危。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花光了大部分积蓄,希特勒也从维也纳返回家中,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的母亲还是在1907年的冬天去世了。

希特勒悲痛欲绝。

当事医生回忆说:

          

“我目睹过很多病床前的景象,但我从未见过像希特勒这样悲伤的人。”

              

从此,希特勒孑然一身,他失去了理想、亲人和经济来源,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他振作起来、带着最后一点积蓄重返维也纳,准备再一次报考艺术学院。

          

“那些障碍绝不会使我投降,只能由我去打破。”

          

他这样写道。

但他的最后一点理想和热情也注定在维也纳消散,因为这座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对于富人和穷人,完全是两个概念。

希特勒曾经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它阴暗丑陋的那一面才真正改变了希特勒。

这一次来到维也纳,希特勒卑微且内向,他几乎没有交际,而是把时间放在了挣钱上,为了养活自己,他经常不眠不休,从事最辛苦的工作,他当过搬运工,清理过街道上的积雪,他还在市中心出售风景画,希望能有买主发现他的天赋。

但这些努力全然没有回报,甚至无法让他免于饥饿。他第二次报考也失败了,得到的只是一封冰冷的拒绝信,理想的大门彻底关闭。    

在走投无路时,希特勒也看到了维也纳的另一面,在豪宅一墙相隔的地方,穷人风餐露宿,灰暗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希望,这种反差在希特勒脑海里徘徊了20年。

当他1938年以国家元首的身份重访旧地时,怨恨依然挥之不去:

          

“每当权贵们经过时,我们都要脱下帽子,但他们根本不看我们一眼,有时还留下几句讽刺。”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希特勒对底层人民抱有同情,因为他曾经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在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希特勒终于过上了勉强温饱的生活,他的画在俱乐部和室内装修市场卖得不错,他因此搬进了一个名为“男人之家”的廉价公寓,这个公寓里住着许多收入微薄、但又有一定文化的底层男性,他们经常聚在“男人之家”的阅览室中谈天说地,政治是最常见的话题。

每到此时,气氛都会异常热烈,人们的情绪也高涨起来,而希特勒则是每场必到,他热衷于演讲和辩论,很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键盘政治家”。

在这一时期,希特勒的政治观念基本形成,他成为了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一方面相信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另一方面又对奥地利多民族共存的现状深感不满:    

          

“各民族混合体腐蚀了德意志文化,这是对种族纯洁性的亵渎。”

          

作为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他也开始思考社会弊端的根源所在,但他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政治学习,他的政治思想就来源于街头巷尾的议论、形形色色的报纸和小册子,因此他的思考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肤浅而不深刻。

在希特勒看来,国富民强的奥秘就在于对外侵略,抢夺生存空间;对内清除劣等种族,保持优秀而纯洁的基因。

受反犹主义的影响,希特勒将犹太人视为一切阴谋的核心,在他眼中,狡猾的犹太人利用资本主义经商放贷,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又搞出了共产主义,通过呼吁民族平等来掩盖自己卑劣的血统。

希特勒是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但他并不欣赏其中鞭辟入里的关于资本和阶级的分析,反而最关心共产主义和犹太人的联系。

希特勒发现马克思是犹太人,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是犹太人,再加上俄国的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等人也是犹太人,他就将犹太人和共产主义画上了等号,将二者一同仇视。    

希特勒只会用狭隘的、民族的眼光看待世界,最终难免步入歧途。

          

          

03

          

1913年,希特勒来到了德国——

这个他梦寐已久的国度。

他在慕尼黑待了一年多,他依旧形单影只、默默无闻,无助地愤恨着这个拒绝了他的世界。

但随后爆发的一战,却给了他一条出路。

今天的我们对于战争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但在1914年的德国,情况却是截然相反的。

人们将战争视为一切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欣喜若狂地迎接战争的到来,当时的一份报纸这样写道:

          

“我们正满怀深情地经历一个民族的复兴和重生,(战争爆发后)这几天是永垂不朽的、无上光荣的。40年和平中出现的党派分歧、阶级矛盾、种族不合,都会被国家至上的火焰所融化。”

              

希特勒也异常兴奋,他形容自己感受到了“暴风雨般强烈的感情”,他参与了支持战争的大规模游行,在那里他和数万人同行,一起高唱莱茵战歌。随后他怀着满腔热血走向了征兵点,成为了一名德国士兵,在25岁那一年,希特勒生命中第一次有了事业、目标和同伴,他在军队获得了归属感,他被派遣到了莱茵河地区,当火车经过尼德瓦尔德时,他看到了高耸的女神纪念碑,日耳曼妮娅一手捧着皇冠,一手握着宝剑,象征着德意志帝国,拂晓的日光落在上面,让雕像显得愈发神圣了。包括希特勒在内,整列火车的士兵都在欢呼,那时他们还年轻,还对战争有着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步入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地狱。

          

              

3天,3000人,这就是希特勒的部队在第一场战斗中付出的代价,他深刻地见识了近代战争的恐怖,一战已不再是人与人的较量,而是战争机器的对抗,在钢铁和炮弹面前,人类的血肉之躯不堪一击,个人的斗志、勇敢和骄傲正在失去意义,在目睹成千上万人死亡后,希特勒认识到:

          

“生命是一场持续的可怕的斗争。”

          

但他并没有怯懦,他彷佛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从不抱怨食物与恶劣的环境,几乎从不向长官请假,在多次死里逃生之后,仍主动接受最危险的任务。

希特勒的职务是传令兵,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兵种,他们要徒步或者骑自行车穿越几公里的战线,其中包括炮火连天的战壕、遍布沼泽的无人区,一路上会有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小队里经常有人牺牲,但希特勒的运气一直很好,有好几次他前脚刚离开,藏身的掩体便被炮弹击中。

希特勒随部队转战各处,他参与了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凭借优异的表现,希特勒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这是一份殊荣,证明了他是德军最优秀的士兵之一。    

对于战争,希特勒也是极端狂热的,他接受不了战争中有时出现的温情和人性。

          

▲一战时的希特勒  图源:网络    

          

1914年圣诞节,德英两军在无人区相遇,他们互相握手并同唱圣诞歌,希特勒很反感这种自发的友好姿态,他说:

          

“战争中不应该有这种事。”

          

另一件让希特勒难以接受的事,便是德国的战败。

希特勒的战友们都知道,散布失败主义言论,不论真假,都会惹恼希特勒。只要他们一说德国将要战败,希特勒就会坚决驳斥:

          

“战争是不会失败的。”

          

他总是这样说。

但随着战局越来越不利,希特勒也变得消沉起来,他经常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然后突然站起来自言自语。

1918年10月,希特勒的好运划上了句号。

在一次毒气袭击中,他短暂失明了,他只能像盲人一样摸索着、跌跌撞撞地走向急救站,等他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发现德国已经战败,这个国家深陷在革命和萧条之中,并被战胜国肆意凌辱宰割。    

这与希特勒参战时所期待的截然相反。一战没有让德国走向辉煌,反而让其落入了深渊,希特勒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仇恨。”

          

他这样描述道。

经过一战的洗礼,希特勒的思想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他发现自己在战争中已经拼尽了全力,多少次把命都搭了上去,但依旧影响不了战局,在这场浩大的战争中,一个士兵的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从此希特勒决定投身于政治,他明白只有坐在万人之上的高位,才能真正影响世界。

1919年9月12日,希特勒从陆军政治部接到一份任务,要他作为卧底,加入并调查一个叫“德国工人党”的组织,任务很快就没了下文,因为希特勒一路当上了这个组织的老大,他发现壮大这个党派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希特勒 左二   图源:网络

          

他将其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而“纳粹”正是它德语首字母的缩写,纳粹对希特勒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天赋和热情所在,那就是利用演讲去鼓舞、煽动、操控民众,在纳粹向德国最高权力迈进的过程中,希特勒的个人魅力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普通市民,他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演说家,善于运用惊人之句,很能抓住听众的心;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和退伍老兵,他很少灌输“自由、公平”之类的空洞口号,而是许诺“面包、工作和尊严”,并引导他们向犹太人发泄仇恨。

在同僚眼中,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作机器,以旺盛的激情投入到整日整夜的工作中,希特勒强大的号召力影响了他身边所有人,很多年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站在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说:

          

“如果今天希特勒来到法庭,跟我说:干吧!我还是会毫不犹豫。”

          

          

04

          

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为纳粹崛起提供了条件。

一战结束后,德国政府丢失了大片领土,对经济同样束手无策,为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德国货币贬值超过1亿倍。    

1923年11月23日,德国马克的汇率是4.2万亿兑1美元,许多银行只能按纸币重量为顾客提款。

在当铺,典当的珠宝几乎要溢出保险箱,它们背后是一个个破产的家庭,而那些囤积了硬通货的人,其中许多是外国人和犹太资本家,却能乘坐豪华轿车,在众人的怒目中扬长而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登场了。

他宣扬种族主义言论,强调民族之间是不平等的,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繁荣,其他所有种族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他反对民主议会,支持建立独裁政权,他呼吁对外侵略,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食物和“生存空间”。

这些言论就像长绳一般抛给了深渊中的人民,激进的思想找到了愤怒的群众。

1925年之前,纳粹党还是一个三流小党,党员不过万余人,但到了1932年的国会选举,纳粹党就获得了230个席位,摇身一变成为了德国第一大党。

              

▲希特勒与纳粹党 图源:网络

          

他们还与军队、工商业界达成了默契,为控制全国铺平了道路。

在争取军队的过程中,希特勒没有遭遇太多困难,由于共同的战斗经历,再加上许诺扩军,他很能在军官中赢得支持;在与老谋深算的工商业界打交道时,希特勒总是紧扣经济问题,并抓住资本家对工人运动的抵触,他保证纳粹党虽然是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但绝对支持民族企业,他将在上台后重振军备,让工业界迎来新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他距离掌控德国只有一步之遥,他上面还有德国总统兴登堡,纳粹在国会也还没占到绝对多数,共产党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希特勒将在一次火灾中,同时解决这两个麻烦。

1933年2月27日,距离国会选举只有六天的时间,荷兰共产党人卢贝在德国国会大厦放了一场大火,关于他的真实动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背后没有主使,这是他为了反对纳粹而做出的个人极端行为;也有人认为他是受德国共产党指使,这场大火是革命的前奏;还有人认为,他其实是纳粹的棋子,纳粹自导自演了这场戏,为后面发动政变找一个借口。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希特勒是整个事件最大的受益者。

他在火灾发生后不久抵达了现场,并宣称这一切都是德共的阴谋,他宣布德共为非法组织,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他要求修改宪法,授予他无限的立法权而不需要经过国会和总统的同意,在修宪法案表决之前,希特勒指示冲锋队大肆逮捕共产党人,没有了反对派,修宪法案自然顺利通过,随后国会解散,其他所有政党都被取缔。    

而在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终于迈出了独裁的最后一步,他将总统和总理合并为元首,把一切权力握在了手中。

          

          

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什么样的?

只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国家统一调控经济,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公共建设和工业发展,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81%,失业率从20%下降到0.95%。

1938年德国钢产量欧洲第一,制造业产量占全世界的14.3%,超过法国和英国之和。    

但这些发展并非每个德国人都能享受到,希特勒实行残酷的种族政策,无情地消灭异己,他建立起一个个集中营,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关入其中,并将这些政策推行到他之后征服的每一个国家。

在希特勒执政的12年里,纳粹德国屠杀了整整1700万人。

女性受到的歧视也非常严重。

在希特勒看来:

          

“妇女就应待在家里做家务,最大的职责是为帝国生育后代,不生养健康子女是不可饶恕的。”

          

因此女性就业受到严格限制,整个女性群体的价值都被贬低。

希特勒还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了创造所谓的“优秀种族”,他下令对残疾人、先天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进行强制绝育和大规模屠杀。

这些政策所勾勒出的,是一个完全泯灭了人性的政治狂人。

与此同时,德国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健康的,国家债台高筑,1939年国债就超过了全年国家预算总额,工业比例严重失调,1933年到1939年,德国军事工业扩大了1150%,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工业只增加了43%,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希特勒将整个德国绑在了驶向战争的列车上,他将战争视为德国崛起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从而把一切筹码都赌在了下一次世界大战上,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用战争解决一切问题。    

          

          

05

          

1933年10月14日,德国退出国际联盟,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世界走向了一条道路,一条历史书为我们反复呈现的道路,一条通往战争、死亡与毁灭的道路,一条希特勒所选择的道路。

他首先要突破一战战败后强加给德国的诸多限制,尤其是军备上的限制,为德国解开锁链、完成再武装。

接下来他要穷尽一切外交手段,在避免战争的情况下,用恐吓、敲诈与欺骗为德国拿到尽可能多的领土,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战争做好一切准备。

最后,他会掀起一场世界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奠定德国的霸权。    

这条路可以说是难如登天,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但希特勒一直走到了最后一步才失败,这是令后世最心有余悸的地方。

          

(本文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