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中國轉向「德國道路」?
高天佑
2021年8月3日
2021年股壇奧運會跳水賽,港股隊完美直插無水花,排水量更創歷史新高。恒指兩日瀉逾2000點,股民們愁雲慘霧,今天不如談談別的。話說內地政府頻頻整頓經濟政策,似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同時「德國化」成為了網絡熱詞。有證券商分析,中國已拋棄「美國道路」,轉向「德國道路」,具體方針包括輕金融、重工業、職業教育、房住不炒、管制資本等等,可能對經濟及資本市場有深遠影響。
內地東吳證券近日發表研報指出,在過去十幾年,中國期望模仿美國發展服務業來推動GDP增長,但經過了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和2020年新冠疫情兩次衝擊,「最高層意識到工業體系的完整和完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中國基本發展道路上,我們(中國)已經拋棄了『美國道路』,轉向了『德國道路』……『重製造、輕服務』已經成為未來三到五年,甚至五到七年的基本政策。」
東吳證券首席策略官陳李表示,最近內地政府針對教育、電商、傳媒、娛樂、遊戲等行業的一系列遏制政策,正反映了「德國道路」大方向。他又稱,2021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製造業佔GDP比例不再下降」,且沒再提及以往的「服務業佔比要提高」和「刺激第三產業發展」講法,皆印證了國策轉向。
 
 輕金融重工業 國策變調惹議_ 
 
事實上,這份券商研報發表之前,「德國化」在微信公眾號、知乎等內地輿論平台已逐漸成為熱詞,部分網民說,除了「輕金融、重工業」趨勢,當局近來很多政策都可跟「德國模式」掛鈎。例如筆者於6月〈大學生「被轉職」〉一文寫過,國家主席習近平下令大力建設「職業院校」,「培養更多高質素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少人認為是借鑑了德國著名的「課堂+學徒」雙軌教育模式。德國只有約15%至18%適齡青年乃從本科學位(Bachelor degree)課程畢業,其餘多數出身自職業技術學校,受培訓後成為高薪技工或研發專家,這被視為該國工業和科技強盛的本錢之一。
 
正因如此,內地教育部門今年強制推動大批「三線」大學轉制為職業院校,即時宣布即時執行,令所有學生突然從「大學生」變為「職校生」,學歷似乎大貶值,所以當時引起激烈反抗,更造成警民流血衝突。
 
根據官方文件,當局的政策目標是把「中考」升班率由70%降至50%,意味每100個初三學生,經過中考淘汰後,只有50人可繼續升讀高中,其餘50人改為接受職業培訓。沿此路徑,很多學生其實不必再辛苦補習準備「高考」,或許這就是近日「封殺」補習社行業背後的考慮因素之一。
 
「德國道路」另一特色關乎住屋,當地房屋政策大幅度向租客傾斜,讓住客有權「永續租約」(除非長期欠租,否則業主不得拒絕續約),並嚴格限制每年加租幅度。德國樓市又有獨特的「指導價」機制,由各區獨立地產評估師定期為該區住宅釐定基準價格,物業買賣價格超標20%便屬違法。
 
面對種種房策措施,在德國做業主賺錢「水位」非常有限(租金和樓價皆受管制)。無怪乎當地樓價長期平穩,首都柏林和大城市慕尼黑今年樓價中位數(每方米)分別為4630和4230歐羅,相當於呎價3950和3600港元,相比歐洲一線城市實屬低水平,與德國的經濟地位顯然「不匹配」。一般認為,德國人對住屋問題沒有太大焦慮,58%人是「租屋族」(年輕人租屋比率更達77%),仍能安居樂業。
 
中國近年力推「房住不炒」,外界最初以為會走「新加坡模式」,但獅城逾八成人居於政府組屋,中國很難在短期內興建這麼多公營房屋。現在看來,內地當局推出的限價令、租售同權、改革學區房等招數,像極了「德國模式」。
 
 人口經濟差異大 難簡單複製 
 
換句話說,中國近來的工業、教育和房屋等政策均充滿「德國味道」,難怪令人猜測整體國策正在轉向「德國道路」。然而,中國不論人口規模或發展階段,跟德國存在頗大差異,不宜簡單相提並論。
舉例說,部分人以為德國經濟「全靠工業」,但該國服務業佔GDP比率高達69%,雖低於美國(80%),在全球仍屬前列,並顯著高於中國(52%)。德國工業固然犀利,主打高增值環節,包括BBA名車和高精密器材,這兩方面(國際名牌和高精密技術)恰好正是中國工業短板。與此同時,德國工業品牌之營銷及技術之研發,亦很依賴服務業和金融業輔助,不容偏廢。
 
講到底,作為世上最發達國家之一,德國擁有8300萬人口,人均GDP達5.2萬美元。相比之下,14億人的中國目前人均GDP約1.2萬美元,未及德國四分一,倘能發展為「巨型版德國」固然可喜。不過,沒有一條道路可以簡單複製,各地模式發展成果皆堪借鑑,預料中國的未來不會純粹行「德國道路」或「美國道路」,而是有自身特色之中國道路。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