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網上信息量氾濫,怎樣避免被洗腦?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2年8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22年8月13)

最近收到網上一幅截圖,有兩位近代名人嚴復和陳寅恪的名句。嚴復: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陳寅恪:中國之人,上詐而下愚。截圖來自本人一位年逾古稀的長輩朋友,言下之意,慨嘆中國人的民族性低劣。

網上的信息量氾濫,容或故意引起誤導。怎樣避免被洗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要清本溯源,看清楚來龍去脈。嚴復提出的16個字,來自他的政論文章《救亡決論》 ,於1895年發表在天津《直報》。當年國難當頭,甲午戰爭戰敗,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階段,百廢待興,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嚴復有感而發,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內心的道義守則,不講誠信,就會外化為造假作偽,最終淪為無恥之徒。倘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沒有實事求是之風,沒有傳承的信仰而言行背離,那就非常危險。這幾句話,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嚴復是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曾留學英國。他協助李鴻章督辦北洋水師,引進西方現代海軍管理思想和教學理論。他翻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和亞當史密的《國富論》影響了光緒皇帝,康有為和梁啟超在1898年發動百日維新。甲午戰爭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國事蜩螗,嚴復憂國憂民,因為無比悲憤,對當時的中華民族提出批評,人們應該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來充分理解,並且引以為戒。

至於陳寅恪說的那兩句話,出自《論語·雍也》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的人,因為聰明,往往多了一個負面屬性,就是欺詐,狡詐,欺騙和欺負。上智的人如果在道德品行方面有虧欠,他們欺負的對象無疑是處在基層的愚人。下愚的人如果沒有看出上智的人詐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由誰決定,更不知道自己苦難的根源在哪裏。陳寅恪是在1937年7月14日提出上詐下愚這個說法的,後面還有兩句:抵抗必亡國, 屈服乃上策。當時正值「七七事變」之後,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有部分人持悲觀的投降主義,認為「七七事變」的結果必然是屈服。陳寅恪代表當時部分國人未能夠看清時代的潮流,雖不至甘心認賊作父,畢竟灰心失望,懦弱怯戰,但是氣憤難平,發洩不滿情緒。歷史證明他的這個看法完全錯誤,但可以理解,反映舊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動搖性。

陳寅恪幼承庭訓,祖父陳寶箴是清朝高官。他早年留學日本,後赴歐美,在幾所著名大學勤奮學習,具備閱讀十幾種語文的能力。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一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亦曾在香港大學任教,是處在新舊時代交替夾縫中的傑出人物。八年抗戰,陳寅恪顛沛流離。1945年因為視網膜脫落,雙目失明。解放後,陳寅恪歷任中國文史館副館長及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969年逝世,享年79歲。

網上的信息氾濫,尤其是截圖,往往弄虛作假,甚或故意隱瞞誤導,不能夠正確指出相關的背景。很多人接收訊息都是採取即食的方式,容易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而迷失方向,不論老少年紀,不論學歷高低,不論經驗多寡,都容易捲入漩渦,暈頭轉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防止被洗腦?簡單來說,沒有捷徑。只能夠通過刻苦鑽研,潛心苦讀,實現認知維度的升級。什麼意思?可以總結為讀哲學,讀歷史,讀時事,要選擇網上有水平的專欄,不浪費寶貴的時間。

讀哲學可以提升思想維度,這需要有高強度的哲學訓練。有了正確的訓練後,思考問題時才能夠從事物的本源出發,探索事物發展的根本之道;其次是讀歷史,不是簡單地瀏覽涉獵,而是像看小說那樣讀通故事的情節,同時要帶着問題來閱讀,從中獲取無盡的智慧,「盡信書不如無書」;此外是讀時事,需要有選擇性地找出一些有水平的網上專欄,如同在信息之海洋找到幾個屹立的燈塔。閱讀這些專欄,是了解時事和研究社會最高效最經濟的方法,先有概覽,然後匯總,繼而挖掘,最後要進行分析和預測。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能夠學習到怎樣去判斷和分析各種網上信息,擷取精髓。

現代社會,人人平均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在手機上。由於網絡技術發達,搜索引擎熟悉讀者偏好,相關資訊自動彈出,良莠不齊。依靠手機取得訊息,久而久之已成黏性習慣,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紅黃藍綠,亦復如是。怎樣避免被無辜洗腦?如果嚴復和陳寅恪生在今天,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