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知道什麼是日本的戰略認知 才能夠讀懂日本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4年5月2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4月19日)

日本由於國土狹窄,資源缺乏,而且不斷有地震天災,日本沉沒的幽靈揮之不去;因此日本一直有對外擴張的訴求。這是對日本人心態最根本的戰略認知。
 
日本為了生存,有逃離島國的避險心態,統治階層發展出一種揚威海外稱霸世界的狂想。筆者在日本留學多年,對日本所謂八紘一宇的戰略認知,出自筆者日本人同窗書友之口,認為要將全世界的四面八方置於一宇之下。一宇就是一個屋頂的意思,也就是日本天皇。日本人認為日本天皇奉天命而為皇、兼且從「古事記」以來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全世界獨一無二,因此引以為傲。
 
其實八紘一詞出自「列子」和「淮南子」。日本在8世紀成書的「日本書記」以中文寫成,編造神武天皇建都鎌倉的詔書,「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成為日本的建國精神和戰略認知。
 
1868年明治維新。明治天皇以其名義發布「宸翰」(御書,即天皇親筆信的意思),以中文書寫:「朕安撫爾等億兆,終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面八方,置天下於富岳之安」(富岳就是富士山)。天皇的御用文人積極宣傳這篇文章。到1903年(明治36年),由日本「國柱會」正式把相隔長達1300年的神武天皇和明治天皇串連起來,概括日本的立國支柱是八紘一宇,以四海一家為名,宣傳日本是統一全世界的霸主。
 
1915年(大正2年,大正是明治的兒子),「國柱新聞報」 刊登「神武天皇之建國」一文,正式確認八紘一宇是日本的國魂,挾1894年打敗中國(戰果:佔領朝鮮和台灣)和1904年打敗俄國(戰果:佔領庫頁島南部)的成績,藉此合理化其海外擴張,統一日本人民(皇民)效忠天皇及服從皇軍的戰略認知。
 
1940年(昭和15年,昭和是明治的孫子,大正的兒子),日本近衛文磨軍事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宣稱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八紘一宇」就是日本的終極目標。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期間(1931-1945),「八紘一宇」成為日本軍事帝國的國家格言,其軍政一體的皇軍大本營以至下屬各級機構懸掛的兩條直幅,一是「武運長久」,一是「八紘一宇」;當年的皇軍和皇民都清楚信奉,現時日本在校學生一樣明白知道。
 
根據日本史記載,日本自從4世紀末統一本州以來,一直不停到海外擴張。近代從明治天皇開始已初步制定侵華戰略,建基於迷信從西方傳入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明治維新當年的主流意見是:為了救國一定要仿效西方,富國強兵,對外擴張,從西方列強手中奪取朝鮮和中國,脫亞入歐,躋身侵略弱國的西方強國行列。這想法既有其固有的文化傳統,也有其對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迷信。今天日本強顏堆笑,躋身G7到其他6個西方強國(美英加法德意)的行列,從大歷史角度看,有其遠古的自我中心要向外擴張的危機意識和近代的欺善怕惡要征服亞洲的戰略認知。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分水嶺。明治/大正/昭和年間的日本思想家佐藤信淵、吉田松蔭和福澤諭吉等人,一脈相承都是這個思想。從明治維新那時起,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階層,不是一般日本民眾)處心積慮要滅亡中國,精心策劃,調查研究,按部就班,步步進逼,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但是我們定要清楚知道。撫今追昔,應當鑑古知今,吸取教訓,才會知所警惕:筆者另文再論,稍等。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