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教育改革:兼重職業技能 培育工匠精神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3月5日

職業技能,過去的理解是:書如唸不好,找一技傍身。現在應該理解為在大學本科的窄門以外,開拓另外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現階段有關電信通訊,5G基建,裸眼3D,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網,軟件開發,大數據處理,區塊鏈,機械人,生物科技,生化醫術,新材料,新能源,自動化應用,高端生產製造,雲計算等各方面,除了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之外,着重應用研究及轉化研究,市場帶動,商業化成果落地。因此,除了高端科學家和頂級技術專才之外,需要大量懂得操作的,有創造力的,中層及基層前線技術人員。

香港特區政府在考慮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時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兼重職業技術的培訓,其發展前景,比較進入傳統的大學本科課程,然後讀碩士博士,這條路徑已不能充分適應新時代之下的教育發展和人才需求。

職業技術有進一步提升的需要,尤其是在基礎建設,建築工程,創新設計和生產製造方面。此外,更需要強調培育工匠精神。中國是生產製造的大國,需要一大批前線人員,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在每一條生產線的崗位上努力以赴。在這方面,西方國家是強項,其中尤以日本和德國特別出色。西方國家的生產製造,產品質素優良,極少瑕疵。除了充分掌握技術竅門之外,關鍵是摒除馬馬虎虎,差不多就可以了那種散漫性和隨意性。工匠精神,要求前線技術人員在每一個操作崗位上有認真擔當,把產品做到極致。培育工匠精神,所謂巧奪天工,匠心獨運,核心依靠的是師徒之間的經驗傳承。中國有一部《天工開物》,於1637年由明朝的宋應星編寫,共18卷,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詳述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設計方法及文化體現。這部名著,後來傳到日本,被奉為天書。日本的工匠,在這個基礎上吸收創新,精雕細刻,工藝精湛,做事專註,發展出獨特的手藝,靠的是感覺,經驗和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生產鏈,工序,零部配組件,乃至最終製成品的各項標準。匠人的核心精神,是精準確實認真,才能夠有現代工業的大規模生產。

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特別是日本和德國,需要港人學習。船舶和自動車就是典型。(「輪船」,「汽車」這些描述,如同「馬路」,「火車」等叫法,並不準確)。中央多年前已呼籲全國,通過精準確實認真,可以把任何生產製造都自動化,工業化,複製化,規模化,數字化,程序化。今天的「基建狂魔」,豈是浪得虛名?

本人早年留學日本,對於日本的匠人精神,印象十分深刻。日本可以發展出壽司之神,米酒釀製有特色,Sony,惠普,三洋,吉田,豐田,精工,龜甲萬等名牌,中國近年都在靜默地學習參考。中國要把企業做大做強,一定要精確,可複製,規模化,工業化,自動化,模塊化,生產工序廣泛分工,各自發展出名門特技,知識產權,擁有專利。中國今後的發展,集中在例如OLED,液晶技術,微米級晶片開發。此外,在航天航空航宇方面,中國正大踏步前進,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例如探月工程,自多年前立項以來,已圓滿完成六次探測任務。嫦娥5號的任務十分複雜,要求極高的技術跨度,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中國去年底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為未來開展月球和行星探測,尋求新能源和新材科,奠定了堅實基礎。天問1號已抵達火星進入環火軌道,「哪吒」(命名尚待公布)快將降落火星。

以上這些成就,並不是純粹重視理論研究的科學家可以做到,需要一大批在各行業各崗位上有實踐經驗和熟悉操作的職業技能從業員充分配合,才能夠實現。香港行政特區在教育改革方面,不單是要改變通識科為教養科,更要兼重職業技能和培育工匠精神。香港的制式教育和大學教育,在自然科學領域,質量水準其實不差,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及時調整路向,不再磋砣。估計由愛國者組成的治港團隊,將會舉一反三,重新學習,重新培訓,了解到如何整頓和改革,才能夠及時趕上這個新時代特區教育發展的需要。簡單地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作為重要引擎的中心角色已確立。深圳的目標是聚天下英才,香港需要爭氣,投入灣區,發揮特區政府有形之手,配合人力市場無形之手,為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謀劃出路,深刻思考,有所準備。

港人不可以糾結「被中央規劃」這個想法,因為於事無補。港人擔心「被規劃」,所以意圖脫離中國長遠發展的軌跡,自絕於時代之外,在自家門囗排斥自己,十分不智。說得坦率點,好像小孩子扭計,跌坐地上大哭,圍觀者愛莫能助,啼笑皆非。擔心「被規劃」,是偽命題。大灣區的發展已全力開動,深圳不只是引擎,更是一塊大磁鐵。中國市場,現正集聚天下英才有用之身。香港處在大灣區內一個戰略位置,應該參與建設,即使拒絕參予,一樣會受到其發展的影響。這是牛頓力學的引力現象,不言自明。時代列車滾滾向前,決定了人才與資金永遠流向機會更多的地方。這是客觀現實,和是否「被規劃」全無關係。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與其為此糾結不思進取,何如積極參與其中?

特區政府應爭取發言權,確保大灣區發展可以為香港帶來積極而非消極的影響。在這個擁抱未來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管治制度,鞏固經濟基礎,改革上層建築。

港人不可老是纏繞在飯桌上應如何擺設,而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是準備上佳的食材和配料,同時要改善自己的廚藝做廚神。換言之,不可本末倒置。大灣區的教育,最近又上新台階。例如橫琴新區,在國際化和現代化教育方面有新氣象,重視教學理念的更新,摒棄「為分數論」和「為升學論」,近年已引進不少知名的外國辦學團體(主要是英國),國際教育邁向高端化,提供九年國際化雙語教育,並在課程設計方面融入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溝通力和領導力。隨着粵港澳合作開發橫琴的腳步加快,吸引越來越多的優質人才到來創業就業,安家落戶。因此,有更多的民辦學校,正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這種開放式的辦學思維,歡迎外國辦學團體到來,擁抱國際教育理念的趨勢,方興未艾。又例如春節過後的開課日,有各種不同的花式迎新,讓學生輕鬆歸校,當天第一課,學的是垃圾分類和防疫抗疫。

回頭再說國家的職業教育改革,已公布實施方案;廣東省職業教育亦有相應的擴容,提質,強化服務等行動計劃,已訂定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目標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教育開放辦學的水準,有明確的發展路向。香港教育界應該努力配合,與大灣區有關學校充分合作,加強粵港澳教師學生交流互動。應鼓勵辦學團體到大灣區,開辦香港國際班,以DSE課程,讓內地高中生準備香港高考。香港的學生亦可以到大灣區讀書,交流互動,助力港人融入大灣區的環境。最重要的一環而一直被忽視的,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資格教育及持續延伸教育的交流互動,更好地服務學生發展,家校合作,服務企業,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人才培訓,滿足增值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特區政府可說是百廢待舉。過去一段長時間,港人好像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驕傲自滿,在路旁睡懶覺,一睡24年。為今之計,唯有改弦易轍,重新理解香港特區在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過程中的定位,全方位檢討應該如何在教育方面趕上時代,不要辜負年輕一代,虛擲光陰,錯失良機。特區政府的有關領導,日入萬金,但如果自覺在這方面沒有能力,建議無謂戀棧,何不考慮讓賢?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1-3-5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