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奇、趣、妙、識
把自己当作公司:信息差=价值增量
罗辑思维
微信号
2023年11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11月5日)

 
虽然很多创业者或创业公司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有些能做大做强,而有些则惨淡收场,为什么同样都是创业却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很多人觉得是领导者、工作团队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息差。

那么,怎样训练自己的信息差意识,更快地获取优质的信息资源,从而享受资源的优先调配?蔡钰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曾提到过一种自我成长思路“把自己当作公司”,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如果我们把自己也看作公司,那么同样的,我们经营自己的目的,也是不断跟外界交换价值,不断追求价值增量。
请你注意,把人当作公司,我们渴求的价值增量就不仅仅是利益增量了。人需要的价值增量至少有三种:利益增量、信息增量和情感增量。在某些时候,利益增量和情感增量也可以从信息增量当中来。
所以这篇文章我要跟你讨论的是,把自己当作公司来寻找价值增量时,一个挺好用的办法——多问“信息差”。
信息差三个字很好理解。你肯定知道信息不对称,信息两端的不对称差值,就是信息差。拿我和你来做比较的话,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或者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事,都叫信息差。
我们积攒阅历、训练脑洞、寻找机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识别自己跟世界的信息差、把它填平的过程。把我们自己当作原点,我们用来填平信息差的东西,我们叫它信息增量,或者增量信息。
信息增量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陌生认知,一种叫陌生参照系。
“外来和尚”能力模型
我们从一句你熟悉的老话解释起: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你在家或者在工作中,肯定有过这样的郁闷时刻:同样一件事,你说了个意见,你家人或老板不当回事;隔了几天,某个外人说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家人或老板马上奉为圭臬,言听计从。
其实你也别郁闷,我猜,你大概率也有过相信外来和尚多过相信自己人的时候。
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外来和尚会念经?这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经验告诉人们,从外面来的和尚,会带有外部认知。
你和你的家人、同事,在同一个问题面前是自己人。自己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是我们的一部分,你在我的已知世界里。我和你朝夕相处,太同步、太同频了,从常识上,我不相信你有远超于我的见识,尤其是在下对上的时候。
举个例子。假设王富贵和牛斯克的工作都是给莲藕打孔,王富贵还是牛斯克的徒弟。牛斯克看王富贵的时候就会觉得,富贵懂的自己都懂,他对富贵没有好奇和向往,也就不会对他有信服之心。
如果王富贵说:莲藕要是先打孔再切片,工作速度可能更快哦。牛斯克就心想:闭嘴,你敢欺师灭祖。
而这时候要是从西牛贺洲来了个刘秋香,秋香说:先给莲藕打孔再切片,工作速度会更快。牛斯克马上会说:学习了,这就改。
你看,在这个故事里,王富贵和牛斯克,就是“我们”。“我们”这个系统通常认为,系统内的任何部分在静态下,不会能给系统带来信息增量。
而刘秋香这个外来和尚相对于“我们”,是“他”。“他”在“我们”这个系统之外,哪怕他在社会地位上比我们低不少,他也等于外部世界的独立人格,他的认知等于信息增量。
这种信息增量的价值有两层,一层是陌生认知本身,也就是“自己人没听过的知识”。另一层是陌生参照系,也就是“自己人已知的知识,在外来和尚的世界里可以多验证一次,增加有效性”。
刘秋香是从西牛贺洲来的,她的意见虽然跟东胜神洲的王富贵一样,但牛斯克仍然觉得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同样的意见,王富贵只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刘秋香却在远方的西牛贺洲多检验了一遍。
这是为什么哪怕是同样的话,宁可听外来和尚说一遍,好像也比自己人说要更可信。毕竟外来和尚平时所在的外部世界,对“我们”的世界来说就是一个陌生参照系。
《商业参考》以前还举过一个例子,小米请来日本的平面设计教父原研哉帮忙改logo。原研哉研究了几个月,把小米的logo从直角改成了圆角,收了200万。网友们一听气坏了,“就这?给我200我就能给你改。”我猜,小米内部的设计师更生气,圆角logo这个方案,当初肯定也是内部设计师给过的备选方案之一。
为什么这么一个不新奇的改动,原研哉就能收200万?就是因为原研哉读过更多的东西方哲学,见过更多的艺术理念,人家还给MUJI、医院、地铁站、东京奥运会都做过各种各样的设计项目。所以小米内部一个20多岁的设计师只能说出“我觉得圆角更好看”,但60多岁的原研哉却能说出“我在40年间19种文化和376个案例当中验证过,你这种情况圆角更适合”。
你看,哪怕外来和尚没有带来增量信息,他也带来了一个增量参照系。他所在的外部世界,有增量参照系价值。
同样,我们讲过的国产大飞机C919,C919在试飞考级的时候,既要到内蒙的极寒之地去试飞,也要到合肥的雷暴雨环境里去试飞,监管和考试机构才能把它的性能调到最优。这也是把既有认知、既有能力带到不同的参照系里去做交叉验证。

所以,陌生认知和陌生参照系,这就是我们要去着重寻找的信息增量。

用提问挖掘信息差
现在你知道了,价值增量可以从信息增量里来,信息增量又藏在陌生认知和陌生参照系里。那怎么找?靠提问。
上半年ChatGPT发布,大家也意识到,驾驭大语言模型的能力,也是提问能力。为此,职场上还诞生了一种新职业叫提示工程师,也就是善于用大语言模型听得懂的方式向它提问的人。
关于怎么向大语言模型提问,我相信在你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比如尽量给人设(假设你是一位中学老师),比如给场景(你需要向一位医生解释李白的生平),以及增加限制条件(700字以内,用相声的文风写一段话)等等,用这些方法来帮AI排除各种错误选项。
我们前面说了,要追求信息增量。信息增量从哪里来呢?你肯定经常听到,就是我们一开篇提到过的那两个词:信息差、信息不对称。
很多生意,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差距,往往就是蕴含着价值的信息差。
但常见的问题是,我们面对内行,通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而面对外行,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我们怎么把这些信息差找出来呢?
其实无论是向自己提问、向搜索引擎提问、向朋友和高手提问、还是向大语言模型提问,我们提问的话术、态度虽然会略有区别,但想要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内核逻辑都是一样的。
我的建议是,请你侧重关心这六种信息差:
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差异,是两件相似事物的不同。比如,法国人切小番茄一个一个地切;中国人切小番茄,用两个盘子夹一盘,把刀平着片进去,一刀切20个。这是思路上的差异。
变化,是同一件事物在这个时段跟那个时段的不同,或在这个情境下跟那个情境下的不同。李佳琦以前的人设是大众消费的代理人,有一天突然替厂商怼消费者了,人设发生了变化。
冲突,是在同一个系统内、同一件事上的两种力量的反差和不对付。盒马和零食很忙同样做零售,盒马认为锻炼自己的商品研发能力很重要;而零食很忙认为不挑战大众用户的口味很重要。这是同行里的思路冲突。
呼应,是两件事情的相似或互相佐证。比如,最近我看到世界银行说,2022年全球产生了7590亿美元的跨境汇款。它们的最大流入国是印度,一个国家就高达1110亿美元。这些跨境汇款,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外打工人往家里寄钱。你要是记得印度往全世界输出了大量高端商业管理人才,那这事跟前面这个数据就呼应上了。
互补,是两件事情的互相补充。比如《商业参考》讲了不少情绪价值的趋势观察,而《情绪价值30讲》讲了创造情绪价值的完整方法论,这两门课实现了互补。
联动,是一件事对另一件事的带动。2022年起,中国第二代婴儿潮对应的老人大批量退休,这让东方甄选觉得中老年文旅大有可为。这就是联动。
所以,我们想要在市场上寻找价值机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作参照物,去感受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同样,我们在观察商业的时候,把一家公司、一个产品、或者一种战略当作参照物,去观察它跟别家的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也是我们增长见识的开始。
当然,信息差意识只是一个起点,抓住了信息差,我们还应当用一组追问去理解它,去把信息差转化为个人的认知和见解。
再举个例子。10月初,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的CEO在一个日本的圆桌会议上说,他在日本当前的经济转型当中看到了该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奇迹”的影子。
这话要是让没什么阅历的王富贵一听,可能马上理解成这是在说,“日本有投资的大好机会”。但50岁的王大爷一听却马上反应过来,日本在1980年代真正发生的是快速经济扩张导致的资产价格崩溃,然后就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王富贵和王大爷之间的这条信息差,至少代表了30分钟的补课成本。而要是王富贵补课的同时,再查了查信息,发现贝莱德6月份在日本股市高点时给出的投资评级也只是“低配”,可能就会反应过来,贝莱德CEO的那句话,场面话或反讽的概率更大。
这个认知,可能对应的就是王富贵10万块钱的跟风投资判断了。
总结
今天我们说,把自己当作公司来寻找价值增量的时候,一种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关注信息差,去寻找填平信息差所需要的信息增量。
我们训练信息差意识的最简单办法有六个:多问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但是你肯定知道,不是所有的信息差都值得花力气填平,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信息增量都对我们这家公司有价值。王富贵知道自己跟王大爷比:自己没有真正体会过去新加坡工作的滋味。但这个信息差,是不是一定要填上呢?
当我们意识到了某种信息差的存在,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目标与主线,来判断值不值得为它投入力气,把它转换成属于我们的信息和价值增量。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