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奇、趣、妙、識
斯大林2:通往权力之路到底是场阴谋还是阳谋?
巴巴维维
微信号
2024年1月24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11月29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苏共最高权力的,尽管这一点存在巨大争议。相比于那些反对者或是竞争者,只能说斯大林的眼光更长远、手段更老到。列宁在自己的政治遗嘱里明确反对斯大林继承他的地位,他认为斯大林过于“粗暴”。但苏共高层大多数人都支持斯大林。作为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已逝领袖的遗言并不具备强制力。

     斯大林从一个布尔什维克地方领导人登上权力顶峰,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917年10月,凭借“十月革命”前后坚定支持列宁,他跻身苏共领导岗位;1918年5月至10月,凭借察里津保卫战的功绩,他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还削弱了自己最大政治对手托洛茨基的威望;1922年4月,斯大林当选苏共总书记。当时这个职务还不代表他已经取得最高权力,而斯大林则抓住这个职务拥有的职权,为自己编制了一张巨大的权力网,并最终依靠它击败了自己的政敌。    

     1907年4月,斯大林仍旧化名伊万诺维奇出席伦敦召开的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大会。由于孟什维克依然把持着高加索地区的领导权,所以他们在会前给斯大林制造了点麻烦——允许他参会,但只有发言权没有投票权。伊万诺维奇在这次会议上始终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坐着,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记得他曾经参会。

     伊万诺维奇在这次大会上首次遇见了未来最大的政治对手——列夫·托洛茨基。和伊万诺维奇相比,刚刚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回来的托洛茨基非常活跃。不过前者从一开始就对托洛茨基印象不佳,对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讲话很反感。伊万诺维奇还在之后的报纸上公开嘲讽托洛茨基,说他是“漂亮的废物”。

     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他们得不到国外的支持,国内也缺少从事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筹集经费,社会民主工党在各地组建战斗队,负责四处游击,抢夺政府和私人的财物。据统计,仅在1905年至1908年,高加索地区就发生这类抢劫事件1000多起。    

     社会民主工党对抢劫的目标和抢来的财物有明文规定,目标锁定在军政警长官和下属身上,得来的钱财一部分上交,一部分用来购买武器,还有一部分用来维持进行上述活动人员的日常生活。其中大额钱财能够确保交到组织的手上,而小额钱财则基本上完全“自用”了。

     最著名的一次抢劫事件发生在1907年6月12日的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一名银行出纳在两名警察和五名哥萨克骑兵的护卫下将装有34.1万卢布的钱袋运往银行,路上他们遭遇一群武装抢劫者的袭击。炸弹将三名护卫当场炸死,还殃及50多人受伤,警察则一个嫌犯都没有抓到。

     这次抢劫案件轰动了整个俄国,甚至在欧洲也引起轩然大波。不久之后查明,肇事者是布尔什维克成员,而且这笔巨款很快转移到了国外。由于这批钞票面额较大,当布尔什维克到银行兑换小钞时,被早有准备的警方抓获。被捕者包括日后担任苏联外交委员的马克西姆·李维诺夫。

     这次抢劫的主谋叫卡莫,真名叫捷尔·彼得罗相。他比柯巴(斯大林在1910年前使用的假名)小3岁,也出生在哥里。卡莫不仅和柯巴相熟,还跟列宁一家有不少交往。所以这件事柯巴不可能不清楚。有趣的是,在1931年时,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曾询问过斯大林是否参与过“抢劫”之类的活动,斯大林递给对方一本书,说里面有答案。这位记者回去后翻遍了那本册子,也没有找到有关内容。    

卡莫的结局也有必要交代一下,他于1922年7月在第比利斯,死于一场的车祸。

     1907年6月3日,俄国爆发“六三政变”,社会民主工党被冠以“阴谋反对沙皇”的罪名,第二届杜马遭强制解散,俄国进入“斯托雷平时期”。作为沙俄末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斯托雷平奉行“先安内后改革”的政策,超过三千名革命者被送上绞刑架。随后他又着手实行土地改革,一时间社会民主工党内部陷入分裂。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主张停止秘密活动,建立合法的改良主义党派;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召回派”主张停止一切合法斗争,召回杜马中的社会民主工党成员;还有人主张“造神说”,将社会民主工党和宗教结合起来。

     列宁则坚持合法和秘密活动都不应放弃,而斯大林则再次选择站在列宁一边,并改变过去抵制杜马选举的看法,主张社会民主工党利用杜马进行合法斗争。

     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再次被捕,关进巴库监狱。同年11月,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不过他仅在流放地待了几个月,就于1909年6月逃了回来。他先到了彼得堡,化名梅利基扬茨,还被任命为高加索地区的通讯员,负责刊物的出版、分发等有关工作。    

     7月他回到巴库。和1904年一样,这里已经是一盘散沙,布尔什维克剩下200多人,孟什维克则只剩下100人左右。斯大林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巴库无产者报》复刊,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包括列宁,取消派、召回派、造神说等领导人逐一批评,指责他们这些流亡海外的人没有把分散在俄国各地的组织领导起来。

     斯大林在文章中提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奥古斯特·倍倍尔,他出身贫寒,来自工人阶层,却备受德国人的敬重。斯大林还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言论,“我们的运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俄国的倍倍尔,需要工人出身的有经验的坚定领袖”。对于克服当前困难的方法,他提出了“根本性的办法”,即“开办一个全国性的报纸,使这个报纸成为联系各种工作的中心,并在俄国国内出版”。

     列宁对斯大林的这些言论有些恼怒,这也是二人早年的一次不快经历。几年后,斯大林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工人开始对国外感到厌恶”,再次将矛头指向列宁等人,后者则通过斯大林的好友奥尔忠启则向斯大林发出了警告,“不要摇摆不定,不要做得太过分”。    

     1910年3月,斯大林在巴库再次被捕。8月,他被勒令回到西伯利亚继续完成流放期。这一次他没有选择逃亡,一方面是因为期限很短,只有几个月;另一方面他只要待到期满,回去后就不必躲躲藏藏,一个合法身份的机会也将更多。不过他给组织的信里也明确说:“我还有6个月期满,如果实在迫切需要工作者,我可以立即溜之大吉。”

     1911年6月27日,斯大林服满刑期,根据俄国法律,他不可以居住在高加索,也不能住在任何一座俄国大城市。所以他选择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沃洛格达栖身,打算再寻找机会,到彼得堡或莫斯科工作。9月,斯托雷平被暗杀,全国的气氛骤然紧张,当局又开始四处抓人。9月9日,已经化名“契日科夫”的斯大林在准备前往彼得堡时被捕,又一次被判三年流放。

     1912年1月斯大林流放期间,社会民主工党第6次大会在布拉格召开。列宁在这次大会上宣布成立布尔什维克党,把孟什维克驱逐出去。斯大林虽然没能出席,但也被选进中央委员会,而且这个意见是列宁亲自提出的。    

     列宁和斯大林之间能够缓和关系,与奥尔忠启则从中说和分不开。后者早年和斯大林、米高扬长期在格鲁吉亚地区工作,三人被誉为“高加索三剑客”。1911年,他前往巴黎学习,与列宁过从甚密。当列宁向他问起斯大林曾经批评过自己的言论时,奥尔忠启则极力为斯大林辩护,并担保“柯巴是我们的同志”。

     奥尔忠启则后来一直支持斯大林,在斯大林最终取得苏共最高权力期间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到了1936年,斯大林开始怀疑奥尔忠启则对其的忠诚。1937年2月17日,二人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三十年的友谊化为乌有。绝望的奥尔忠启则在愤懑中,于18日举枪自杀。

  

     一战爆发后,俄军的表现糟糕透顶,德国占领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一部分俄国领土。前线不断传来的失败消息让民众心中的不满情绪滋生,布尔什维克则借机掀起一波波反抗浪潮。仅在1914年下半年,全俄举行的大罢工就达到70多次;1915年超过1000次;1916年达到1500次,参加人数超过100万人。

     前线士兵的厌战、反战情绪也日益浓厚,成百上千的士兵逃离前线。在农村,农民赶走地主,打开他们的粮仓,分掉他们的农具和牲畜,烧毁庄园。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将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沙俄的大臣、将军们逮捕,宣布成立“工农代表苏维埃”。与此同时,支持立宪的古契科夫、书尔根等人紧急成立“临时政府”,接管了国家权力。不过几个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

     10月24日晚,“十月革命”爆发,列宁领导赤卫队员、起义士兵和民众占领了临时政府办公地——冬宫。次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列宁在会上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全程坚决支持列宁的斯大林则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列宁、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最早的老布尔什维克并肩共事。

     根据苏联解体后的文件显示,十月革命当晚并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当列宁领导的士兵和赤卫队员冲击冬宫时,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而且很快就投降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此时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包弹(没有弹头)。    

     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期间的表现完全盖过了斯大林。“二月革命”爆发时,托洛茨基正在美国,他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国内,但途中被英国方面逮捕(英国视托洛茨基这类俄国流亡者为“极端危险人物”),后来在苏维埃的施压下,临时政府出面将其营救回国。

     “十月革命”前,托洛茨基经常走上台前,向外界,尤其是工农代表们表达苏维埃的态度。他并不承认还会有武装行动,但为了鼓舞士气,他也毫不讳言地表示“如果事变的进程迫使苏维埃决定武装行动,那时工人和士兵一定会像一个人似的站出来响应苏维埃的号召”。至于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起到的作用,斯大林后来也承认“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之下完成的”。斯大林的支持者雅克·沙杜尔更是认为“托洛茨基在十月起义中居支配地位,是起义的钢铁灵魂”。

   

     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期间最突出的表现是始终支持列宁。取得胜利后,他仍然在关键时刻站在列宁一边。1917年12月,苏维埃和德国就“停战问题”举行谈判。德国方面提出“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布尔什维克内部立即陷入严重分歧。

     列宁主张签订协议,退出战争。布哈林等人明确反对签约,并主张继续战争。托洛茨基等人持中间态度,他们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订合约。最终布哈林的主张在苏共会议上获得多数票。1918年1月,德国向苏俄下达最后通牒,主持谈判工作的托洛茨基原本承诺签约,但在最后时刻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德国随即向俄国发动进攻。

     2月18日,苏共召开紧急会议。经过两轮紧急磋商和投票,苏俄内部最终同意签订合约。然而德国又追加了更苛刻的条件,苏共不得不再次召开15人举行的紧急会议。列宁以辞职相要挟,主张满足德国人的要求;布哈林则坚持原来的意见;斯大林从始至终都支持列宁。最终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获得通过。

     3月3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共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俄国还要额外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苏维埃用巨大的代价换取了一段喘息的时间。不过当德国于1918年11月宣布战败后,苏俄随即废除了这份条约。

     合约签订后,新生的苏维埃还远没有解除外部危机。1918年3月初,英、法、美干涉军在北极地区的摩尔曼斯克登陆,苏维埃将首都从彼得堡内迁至莫斯科,这对日后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月,五万多名关押在西伯利亚的奥匈帝国战俘发动叛乱,侵入伏尔加河中游和乌拉尔地区;同时哥萨克白卫军在顿河、邓尼金的“志愿军”在北高加索纷纷叛乱;逃亡到西伯利亚的临时政府任命高尔察克为军事部长,内战迅速在全俄扩散。    

 

     5月底,伏尔加河下游的察里津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里是高加索粮食外运的主要通道,所以对新生的苏维埃十分重要。紧急关头斯大林被派到察里津负责组织输送粮食,并担任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到任后斯大林尽显铁腕手段,他把办事不力的官员撤职、解散一些不必要的委员会,并任命一些“可靠的人”整顿劳工和运输组织。

     在军事问题上,斯大林和担任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托洛茨基爆发了冲突。后者主张吸纳沙俄旧军队军官,以提高红军的战斗力。但斯大林认为指挥员必须“可靠”,所以反对带有旧习气的投机分子担任红军指挥员。察里津卫戍司令斯涅萨列夫是托洛茨基一派,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便演变成斯大林和斯涅萨列夫的直接冲突。7月,在列宁的默许下,斯大林下令将斯涅萨列夫和他的司令部成员全部逮捕,并把他们送上一艘驳船关押起来。与此同时,斯大林身边陆续汇集了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将领,这些人也成为斯大林日后掌控军队的重要助手。    

     与斯大林坚定跟从列宁一样,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跟定斯大林也是认为他身上有比别人更胜一筹的能力,在他们的协助下,斯大林成功地稳定了察里津地区的局势,众人也都为自己赢得了更进一步的功勋。

     10月,斯大林奉命回到莫斯科,受到隆重欢迎。在苏共党内和民众心中,斯大林是一个工作有能力、敢于承担责任、讲求实效的领导人,他也在1919年举行的苏共第8次会议上,获得多项任命,逐渐触碰到权力核心。

     1921年苏共十大召开,斯大林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此次会议期间托洛茨基受到批评并从此一蹶不振,他开始埋头于经济工作和研究理论问题,他的支持者也在选举中央委员时纷纷落选。新增的委员如伏罗希洛夫、奥尔忠启则、莫洛托夫、古比雪夫、基洛夫等人则都是斯大林信赖的人。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将这些人派往苏联各地担任地方领导人,奥尔忠启去了高加索,卡冈诺维奇去了土耳其斯坦(现今包括中亚的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基洛夫去了阿塞拜疆,莫洛托夫去了乌克兰,米高扬则去了亚美尼亚。    

 

     在首都莫斯科,苏共设立有三个重要机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斯大林是政治局五名成员之一(其他四人是列宁、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布哈林),在组织局他也是五位委员之一,并担任与政治局之间唯一的常设联络员,也就是说他可以凭借两项职务赋予的职权,调配苏共内部的各种力量。

     在苏维埃成立之初,担任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斯维尔德洛夫凭借出众的能力把分内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他不幸于1919年3月死于西班牙流感。他去世后,列宁找不出合适人选接替他的工作,遂决定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下决心建立一套组织系统。1919年八大期间,苏共决定成立书记处,接管原执行委员会的职能。

     书记处最初仅有45名工作人员,起初的负责领导称“责任书记”。从1919年6月起,书记处开始扩大职能和编制,先后成立财务部、事务管理部、信息部、登记分配部、组织指导部、检查部、学校教育部、妇女工作部、出版部等等。书记处的编制也越来越多,至1920年3月已经达到602人。    

     1922年4月3日,苏共十一大将斯大林选入书记处,担任总书记。此时很多人并不把这个职务当作一回事,认为这是一个纯属机关性质的,并非很高级的职务。

     十一大后,列宁查出患有动脉硬化,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不得不送到莫斯科郊区接受治疗。医生给他做了一次手术,将1918年被刺时留在身上的一颗子弹取出来,他的身体也开始恢复。然而不久之后他第二次病情发作,导致他丧失了行动能力。1923年3月,他第三次病情发作,1924年1月,列宁去世。

     苏维埃早期并没有设置最高职务,列宁也只是凭借其威望一直主持工作,而他无法正常履行职责,自然就造成了权力的真空。此时身兼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三个部门领导职务的斯大林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他建立了“高级职务任命制”,制定出高级职务名册,从而掌握了调动和任命中高级干部的权力。由他领导的书记处人员规模和职权范围都有所扩大,开始从日常技术性工作向决策性方向过渡。

     列宁对斯大林越来越大的权力很担忧,他曾试图削弱后者的职权。在他临终前,还提醒众人斯大林掌握了“无限权力”,但他对此也无能为力……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