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奇、趣、妙、識
一個美國人在長城腳下造40棟房子,當地人都愛瘋了
一條
資料提供者
2021年5月7日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16年前,美國人薩洋

帶著中國妻子唐亮和兩個女兒,

搬到了北京慕田峪鎮

長城腳下的一棟農民房裡。

薩洋從大學起就一直自學中文,

甚至專門跑到北大進修。

後來,自學建築設計的他,

將前後兩個農民房改造成了一處美美的私宅,

自帶3個花園、2個書房,

十幾個窗戶都能看到長城。

《鷹之巢》,佔地1200平米

可防8級地震

《心棲地》,2007年建造完成

曾被刊登在美國AD雜誌上

受到薩洋一家的影響,

在北京城裡生活的朋友,

也紛紛租下當地的農民房,

請他幫忙改造成私人度假別墅,

至今,薩洋已經改造了近40棟。

薩洋又將同樣的模式複製到

北京延慶的一個偏遠山區,

把荒宅改建成酒店、圖書館。

不僅拿下國際大獎,

還令當地幾千塊的房租

上漲了不少。

薩洋說:“慕田峪就是我的家鄉,

能有機會參與中國的鄉村建設,

對我這一生來說,

都算是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了。”

撰文| 張翔宇責編| 鄧凱蕾

美國人薩洋(Jim Spear)和中國妻子唐亮,搬到北京長城腳下的慕田峪村定居已經有25年了。目前,夫妻倆和一隻14歲的狗狗生活在一起。

懷柔是北京佔地面積最大的區,自然風景秀麗,但總人口卻是比較少的。

從建造自己在長城腳下的家開始,薩洋至今已經為朋友們改造了當地近40棟房子。

和其他的鄉建項目不同,慕田峪村從外觀上看,與25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內裡卻完全不同了。在薩洋看來,保留老房子的外觀,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的一種尊重。

1986年3月,為了陪一個外國朋友爬長城,薩洋第一次來到了慕田峪村。這裡距離北京市區開車不到2個小時,自然風景非常原始,沒有一點人為的痕跡。“北京有很多的野長城,我都爬過,但慕田峪長城是保存最完好的。”

薩洋一直都希望能在長城腳下安家,但這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慕田峪長城

薩洋和當地農民李鳳泉

非常偶然的,他在下山的路上,碰到了賣T恤的農民李鳳泉,兩個人便攀談起來。薩洋對他說:“我很羨慕你能住在這麼美的地方。”李鳳泉便主動答應,試著幫薩洋找找當地可以出租的農民房。

沒想到幾天之後,李鳳泉真的打來電話,說找到了幾棟閒置的農房。當時的電話是妻子唐亮接的,還以為是騙子打來的,直到第三次才當真。薩洋說:“如果沒有他的堅持,我住在長城腳下的願望這輩子都不可能實現。”

2005年,薩洋辭去了一家醫療公司高級副總裁的職位,提前退休了。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把其他地方的房子都賣掉了,徹底搬到了慕田峪生活。

設計自己的生活居所,一直是薩洋的業餘愛好。之前在北京東二環的四合院、500平米的四層別墅,都是他從毛坯房開始設計的。慕田峪村的這棟房子,自然也由他親手改造完成。

房子的佔地面積一共約7畝,門前有一條碎石鋪成的蜿蜒小路、一片果園和幾畝菜地。

薩洋設計的原則是:完整保留老房子的架構,新建的空間要和舊的相匹配,盡量在室內做改造。

現在的主臥

過去的室內舊照

房子不斷根據夫妻倆的居住習慣變化

他拆掉了室內吊頂,將木樑和坨完全裸露出來,非常敞亮,他還將室內的屋頂粉刷成了黑色。

正式搬到這里之後,隨著夫妻倆居住習慣的變化,房子也在不停地更新。至今,已經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改造。

推開大門,正對著的是一整面由破碎的藍色琉璃瓦拼湊成的牆面,相當於一個傳統的影壁牆。轉身便豁然開朗,能看到室外花園和最前面一排灰瓦的老房。

門前只有三個台階,另一側設有一個斜坡,專門留給輪椅使用,這是薩洋為了養老生活所做的準備。

薩洋希望自己一直到死都能生活在這裡,所以在設計房子的時候,考慮到了很多老了之後的使用需求,比如盡量減少台階、獨處的空間比較寬大、所有的地方都能使用輪椅、甚至可以坐輪椅淋浴……

一共有5個功能分區。前排的東邊是廚房和餐廳,一側保留了原本的擋土牆,正對著花園的一邊,從北至南是一整排的落地窗,讓室內的視線也能延伸到室外。

西南角的玻璃房,是主臥的衛生間,因為安裝了地暖,冬天也非常舒服。薩洋很喜歡小尺度的窗戶,所以在朝西的高牆上,開了2個圓形的小窗,抬頭恰好能看到長城。

進門的左手邊是妻子唐亮的書房,採光是最好的,唐亮很喜歡在這裡做刺繡設計。旁邊是起居室,擺放了兩個躺椅,晚上可以躺在這裡,看看電視或小憩一會兒。

起居室的後面原本是室外空間,薩洋把它改造成了自己的書房。冬天把壁爐點起來,兩邊都非常暖和。

大廳的層高有4米,一共兩層。兩側的山牆是三角形的,可以透過玻璃看到近處老房的屋脊、松樹和遠處層層疊疊的遠山。

靠近北側架高了一個1米多長的土炕,躺在這裡,也可以看長城。

大廳的窗戶很別緻,比如在窗框裡放入琉璃瓦。最特別的是,薩洋在靠近房檐的一排高窗裡嵌入了自己設計的藝術玻璃,下午陽光透過五彩斑斕的玻璃照射進來,非常美。

室外花園一共有三個,佔地面積共2畝。廚房南側的階梯花園,是新建的,種了一整片的連翹和迎春,還有一條小山路可直接通向朋友家。

薩洋很喜歡桂樹和丁香,光丁香就種了20多棵,微風一吹,空氣裡都飄滿了香氣。

後排的農民房也是租來的,通過一個兩米多的蜿蜒走廊與大廳相連,是客人的臥室。地面鋪了當地的黑石板,每一塊顏色都不一樣,現在已經停產了。

床正對著北邊的後院,窗戶前擺放了一張薩洋設計的書桌,朋友們都很喜歡住在這裡。

夫妻倆在長城腳下的家,算是薩洋在鄉村的第一個農民房改造項目。

身邊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歡,紛紛找薩洋幫他們改造農民房,作為周末度假的別墅使用。“除了我,越來越多的人羨慕慕田峪的村民,能夠住在這樣一個地球上的天堂。”

2007年,薩洋改造完成了第一個私人度假別墅。業主是一位法國人,是他朋友的朋友。

度假別墅由兩個並排的、高差不同的農民房組成。法國人非常喜歡中國傳統的土牆,薩洋便保留了它的外殼,在牆的南側增加了同等長度的玻璃屋,不僅擴大了室內面積,也起到了保溫作用。

站在院子裡,可以看到長城上唯一的正關台

為了能夠將空間串聯起來,薩洋在兩個房子中間新增了一個連廊,高度低於老房的屋簷,看起來非常統一。室內、外鋪地的材料,都是當地的長城磚。

因為高差不同,室外設計了一個曲線型的斜坡。站在百年的老闆栗樹下,可以眺望到長城上唯一的一處正關台,是很別緻的景觀。

薩洋和楊杰

楊杰和家人,平時在北京的順義區居住。在城市裡生活,她總覺得被裹挾著,有壓抑感。

她和薩洋、唐亮是好朋友,常到他們的家裡聚餐,也很喜歡薩洋設計的房子。五、六年前,楊杰請他幫忙租下了田仙峪村的一處老房改造,作為一家人周末度假的居所。

改造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新的居所分為前後兩棟,後面是休息區,前面是開放式的客廳和廚房。白天,一家人都喜歡待在客廳,陪孩子做做遊戲,或者聊聊天。

自從有了這個度假別墅,楊杰偶爾也會獨自來這裡放鬆一下,看看書,或者寫一些東西。

50年代出生的楊杰,特別懷念小時候上學時,學校組織他們到農村割麥子、甚至住在農民家裡的生活。她說:“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再回到農村,實際上是在找回當年的感覺。”

越來越多在北京城市裡生活的人,開始找到薩洋,請他改造農民房。這些房子大多位於渤海鎮,集中分佈在慕田峪村、北溝村和田仙峪村。

薩洋最喜歡的一個私人度假別墅,名叫“心棲地”。這個房子,曾被刊登在美國的AD雜誌上。

老的農民房,修繕成了業主新的休息空間

原本的5開間老房位於東側,被改成了臥室和書房。南側開放的公共空間是新建的,業主常常和朋友在這裡聚會。

新建房子的南邊是胡同,考慮到私密性和採光,薩洋只在比較靠近房檐的位置,開了一整排的高窗,下午陽光照射進來,也比較柔和。

因為北邊正對著山景和森林,薩洋將新建的房子整體架高了一米,正對著老房的一側,設計了一整排的落地玻璃。無論坐在沙發上聊天,還是在廚房做美食,抬頭都能看到美景。

鷹之巢,薩洋改造的面積最大的農民房

“鷹之巢”位於慕田峪北溝村的半山腰,佔地約1200平米,是薩洋改造的面積最大的一個房子,業主是一位外國人。

薩洋保留了農民房的外部結構,設計成了一棟能防止8級地震的新建築,光設計圖紙就做了17版。

為了和周圍環境相融合,薩洋在屋頂種滿了植物。從遠處看,只能看到露天花園,非常隱蔽。

“水映”是薩洋2008年設計完成的。業主租下了原本的農民房和豬圈進行了修繕,因為空間不夠大,還新建了三層樓,兩棟房子靠地下的隧道相連,因為室內、外有高差,從主路看,只有一層樓高。

薩洋在新的空間設計了一個中心旋轉樓梯,每節踏板都是三角形的,材料是很厚的白石板。為了保證安全,四周安裝了玻璃扶手,與兩側牆體保持了幾公分的距離。整個樓梯看起來像懸浮在空間裡,很特別。

頂層是一個挑空結構的loft客房,天窗是玻璃的,冬天也能保證採光。後院設計了一個五邊形的兩層水池,小朋友可以在裡面游泳,非常受遊客的歡迎。

薩洋幫媽媽改造的農民房

改造面積最小的,只有80平米,是薩洋幫自己的媽媽設計的。她每年都會專程從美國來到這裡探望他們。為了讓媽媽待得更舒服,他租下了這棟老宅。

這是唯一一棟沒有新增建築的房子,室外的院子也被完整保留了,只把室內的牆體和樑架做了加固,安裝了推拉窗戶,保證了通風。

每年薩洋的媽媽一住就是一個月。平時不住的時候,也作為民宿對外開放。

夫妻倆剛搬到這裡的時候,懷柔還只是北京的一個縣城。現在,薩洋已經改造完成了近40棟農民房,連當地人都紛紛效仿薩洋的設計風格,整個村的審美都提高了不少。

越來越多在北京城裡生活的中產,也喜歡週末到這裡暫住幾天,爬爬長城,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薩洋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建築設計,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時,他讀的是政治經濟學。1981年,26歲的薩洋進入北京大學進修,完成學業後又回到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所以最初設計房子時,他常常因為經驗不足而犯錯,但業主們都沒有計較,這讓他始終心存感激。

薩洋和鍾文凱,共同改造了百里鄉居

薩洋很喜歡手繪圖紙,但對電腦製圖並不熟悉。一次偶然的機會,薩洋認識了建築師鍾文凱,他曾在美國就職於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公司。現在,鍾文凱幫助薩洋做cad圖紙,已經很多年了。兩人既是朋友,也是合作夥伴。

百里鄉居位於北京延慶的一個偏遠山區,原本是一個荒村。薩洋受到客戶委託,和鍾文凱一起完成了一期改造,把其中20多個廢宅改成了客房,將1977年建造的老校舍改建成了書吧。

在酒店工作的都是當地的女性,很多人是第一次正式參加工作,現在賺的錢比丈夫還要多,在家裡也慢慢有了話語權。

原本的荒村慢慢有了活力,這個項目還在被Architizer A+評為2018年全球最好的新酒店。

所有老宅,都是薩洋從農民手里長期租賃過來的,再親自幫朋友或者業主進行設計改造,產生的收入直接歸當地農民所有。

最初一年的租金只有幾千塊,自從薩洋開始做改造,現在慕田峪一帶沒經過改造的農民房租金都上漲了不少。

他覺得,老房的改造算是一種新形式的鄉建,它不同於其他類型的鄉村建設,而是一種農民房的再升級。

薩洋說:“我算是在這裡創造了一個租賃農民房的新市場,租金可以讓當地農民供得起孩子上學、贍養老人,中國有70萬個鄉村,這或許是一種自力更生的好辦法。 ”

薩洋的高中,是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只有三萬人口的小鎮上度過的。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他每隔1、2年便跟隨父母搬到一個新地方。高中畢業之前,他已經更換過12所不同的學校。對薩洋來說,他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鄉。

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其中的25年都是在慕田峪度過的,他已經將這裡認定為自己的“家”了。

作為薩洋的妻子,唐亮並非從一開始就完全同意丈夫的選擇。

倆人是在美國相識的,當時的唐亮是薩洋大學期間的漢語輔導老師。上第一節中文課時,薩洋就對她一見鍾情,慢慢兩人開始交往,至今已結婚39年了,還有兩個女兒。

唐亮反對搬到慕田峪的理由有很多:當時兩個女兒還在念大學、丈夫辭職後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大部分的朋友都在北京市區……

但在這裡生活的日子久了,唐亮發現自己逐漸愛上了鄉村生活。

白天,夫妻倆各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薩洋常常坐在自己的工作室做設計,一待就是一整天。唐亮卻恰恰相反,喜歡到處閒逛,在院子裡曬曬太陽,或者帶著狗狗出去玩。

夫妻倆都覺得,自己現在就是農民,天濛濛亮就起床工作,多年養成的習慣是一起吃晚飯。

薩洋收藏的中國傳統酒壺,近200個

唐亮喜歡收藏中國少數民族的刺繡、織錦

薩洋喜歡中國傳統的酒壺,收藏數量近200個。唐亮卻對中國的紡織品情有獨鍾,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刺繡、織錦。90年代初,她曾一個人背著包跑到雲南、貴州的深山老林裡,收集這些老物件。

現在的薩洋和唐亮,彼此之間亦是夫妻也是朋友。薩洋說:“我們老夫老妻的,要有一點不在一起的時間才算舒服,對吧?”

兩個女兒都在中國長大,直到大學才出國讀書。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也沒有遊戲機。夫妻倆週末會帶著她們到慕田峪爬爬山,或者到村子裡閒逛。

小女兒是一個畫家,家裡的很多畫都是她親手畫的。現在兩個孩子長期在紐約生活,每年都會回到慕田峪生活幾個月。

兩個人都希望能一直在這裡生活下去。唐亮甚至交代完了自己的後事,希望死後能把骨灰撒在家門口的大松樹下,大家高高興興地開一個party送她走。

薩洋說:“中國是我真正的故鄉。能夠有機會參與中國的鄉村建設,對我這一輩子,都算是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了。”

部分圖片由薩洋提供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